2014中国稀土论坛热点观察 (四)

热点四:扩大稀土应用成共识

2014年11月04日 9:24 48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热点四:扩大稀土应用成共识


  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构建上游有资源保障、下游有应用支撑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对我国稀土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对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琴华表示,磁性、发光、储氢和催化是稀土元素应用最广泛、意义最重大的4个领域。
  就稀土功能性材料在这4大领域的应用问题,王琴华说,在稀土磁性材料应用领域,稀土永磁材料作为稀土磁性功能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国民经济、国防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都极为广泛,对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先导作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国,目前产能已达30万吨/年。混合动力电车和风力发电是稀土永磁材料最重要的两个应用领域。在汽车工业方面,如果将各类电机全部置换为钕铁硼永磁材料,将为汽车电机减重40%以上,效率提高50%以上;在风电领域,高性能钕铁硼的应用可以使发电机的重量减轻、效率更高。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变频空调等新型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给稀土永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预计到2020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年均增长率约为9.5%左右。
  在稀土发光材料领域,稀土发光材料具有高光效、长寿命、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已成为节能照明、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特种光源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先后推出了绿色照明工程,禁止使用白炽灯。我国也将于2016年禁止进口和销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这为稀土发光材料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在白炽灯禁止之前,稀土照明市场主要由三基色荧光灯和LED灯同步占领,未来一段时期内,LED灯将逐步替代三基色节能灯。预计到2020年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7%,各类荧光粉用量有望达到6000吨左右。伴随着节能照明和消费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稀土发光材料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稀土储氢材料领域,储氢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为镍氢小型电池和镍氢混合动力电池,目前中国和日本是全球储氢合金的主要生产国,合计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5%左右,其中我国约占70%。镍氢混合动力电池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安全性高等诸多优势。镍氢电池材料中,镍含量约占55%,稀土含量约占32%,其他为钴、锰以及铝元素。双混动力电车是传统汽车向纯电动汽车升级换代的重要过渡产品,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安排,在2011~2020年的十年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0亿元,其中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预计到2020年储氢材料需求量将达到8万吨左右。储氢材料中稀土元素中绝大部分为镧、铈等高丰度轻稀土元素,这对于扩大轻稀土应用,缓解元素应用不平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稀土催化材料领域,稀土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助催化性能,目前在石化、环境、能源、化工等催化应用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其中,石油裂化催化剂和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是应用需求最大的两个领域。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是2003年的5.7倍。受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持续增加的影响,自去年以来,北上广深等中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明显下降,雾霾天气频发。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强化移动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包括加强新生产车辆环保监管,鼓励出租车每年更换尾气净化装置等具体措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需求。同时,随着我国对工业废气排放要求日趋严格,稀土在该领域的需求也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稀土催化材料需求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约7%左右。
  在海外市场受“双反”等问题的影响下,开启国内市场实现创新发展,将成为中国稀土行业稳定价格,发展市场的关键。对此,与会专家达成一致共识: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内需将是推动中国稀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在扩大国内应用市场方面下大力气。对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项目,国家应予以扶植支持。对于有利于环保、低碳、节能减排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在稀土供应价格上,国家可以适度补贴,以降低下游企业的稀土成本。稀土行业协会应在稀土应用推广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形成推广应用网络合作机制,共同促进中国稀土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4中国稀土论坛热点观察

热点一:经济增速回落后稀土行业的发展

热点二:“双反”带给稀土行业的教训

热点三:稀土行业“打黑”、整合取得新进展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