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强化排污总量控制与削减 经济与环境双赢
2007年08月10日 0:0 408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节能减排
红河州是云南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烟草五大行业发展迅速,也正是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
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红河州在建设生态型工业经济强州的工作中,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九五”至“十一五”开局的11年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除个别指标有所增加外,其余排放指标都得到大幅度削减,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红河州环保局唐发云副局长告诉记者,他们节能减排的高招就是:把好“四道关”、抓好“五落实”、引导企业积极参与。
以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 把好“四道关”
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审批、验收关,从源头控制新的污染物产生。在建设项目审批中,红河州坚持做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选址不符合规划的不批,不能满足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和总量控制要求的不批;建设项目达不到环评“三同时”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能达标的都不予验收。强化了区域内资源开发、规划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据初步统计,1991年至2005年,红河州辖区内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新、扩、改建项目共1096个,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验收合格率均达100%。从经济增长速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相比,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5.33倍,主要污染物排放除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4.0万吨/年外,化学需氧量等其它污染物排放量均比1990年有不同程度的削减。
严把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关,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九五”以来,红河州2000年列入全省实施达标排放的150家、2001年列入全省实施达标排放“再提高”工程的43家和2003年列入全省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的106家重点排污企业,全面实施了限期治理和达标排放工作并通过了州级以上部门考核验收,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1997年相比,分别削减:烟尘3.33万吨、工业粉尘1.20万吨、化学需氧量1.77万吨、石油类310.97吨、砷80.41吨、铅111.20吨、镉1.70吨。
严把排污许可证发放和年检制度关,确保排污总量控制指标落到实处。红河州将排污许可证年检与工商营业执照年检相结合,对持证企业年检监测超证、超标排污的不予年检,并责令限期治理;将行业企业准入条件与排污许可证的管理相结合,把排污许可证作为行业企业准入的重要条件,发挥排污许可证的抓手作用;把排污许可证的管理与排污费征收、污染源限期治理和技改、扩建项目审批相结合,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使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削减排污总量。
严把排污费征收管理制度关,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削减。2003—2006年4年间,共完成排污费征收6404.48万元(未含省局征收的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污费),连续4年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排污费征收任务。
把排污总量削减指标消化在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 重点抓好“五个落实”,
在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中落实总量控制指标, 把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建设项目的审批中。“九五”以来,红河依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红河州生产力布局和环保问题,对原开远发电厂、蒙自县新安化肥厂、原红河农垦分局所属的三家橡胶厂等企业的落后生产工艺实施依法关停;云锡集团实施了环保技改,淘汰了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十五”期间又依法关停和淘汰了州域内所有“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诸多关停、淘汰、环保技改措施的落实,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万余吨、烟尘3000余吨、化学需氧量5000余吨,腾出环境容量和总量指标,坚持“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的原则, 依靠以新带老消化总量,支持开远小龙潭电厂、弥勒巡检司电厂、大唐电厂等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项目的发展。
落实污染治理资金,加大环保投入,有效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十五”期间,全州环境保护累计直接投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治理)4.46亿元,年平均为1.115亿元。2001—2005年州级财政共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050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了70.1%。环保投入的增加,对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把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重点流域、区域、城市的污染治理中,依靠环保工程减少总量排放。“九五”到“十五”期间,红河州先后实施了云锡股份公司高砷污水治理和冶炼烟气的脱硫除尘,个旧市沙甸冲坡哨工业片区及鸡街老虎山冲、黑神庙坡工业片区污染综合整治,开远小龙潭发电厂锅炉冲渣水治理和4#、6#锅炉的脱硫除尘,云南解化集团公司含酚废水生化处理和2台余热发电锅炉脱硫等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程;建成了个旧、开远等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了个旧金湖环湖截污、异龙湖坝心镇生活污水湿地处理工程,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重点区域、流域、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把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城市建设规划中,依靠优化发展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个旧、开远等城市先后实施了“城环考”,创建了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开远还列入了全国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些规划和措施的落实,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削减,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2004年、2005年开远、个旧两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
把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重点企业的发展中,依靠环保科技投入、推行清洁生产削减总量。云锡集团、个旧乘风有色金属公司等骨干企业不断加大工业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国际环保先进技术,对传统生产工艺、环保设施进行了技改;小龙潭发电厂、云南解化集团、开远水泥厂等能源、化工、建材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正在建设的红河工业园区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落户园区,园区已经建成的企业均产生了应有的经济效益,污染物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
政府多方引导 企业积极参与
节能减排,重点要靠企业积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只有通过积极引导,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使节能减排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该州开远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明威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唯一能同时生产白砂糖、各种机制文化用纸、食用酒精、药用酵母、食用二氧化碳等产品及制糖机械修造加工的综合性大二企业。环保部门通过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公司充分利用制糖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副产口资源,变废为宝,在以白砂糖为主导产口的基础上,另外通过深加工共生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2002年公司累计投资近5000万元用于环保综合治理工程。造纸黑液是造纸行业最为污染严重的污染源,公司采用的碱回收黑液中所含的烧碱,年处理黑液20万立方米,回收烧碱3000多吨,回收的烧碱重新回用于造纸系统生产,回收率达到了80%以上,生产中的废气用SPX湿式脱硫尘喷淋旋流水膜除尘治理,对碱回收炉烟气选用ZHD型静电除尘治理,治理后的烟气脱硫率达到52%,除尘效率达77%以上。而废渣治理则将灰渣与酒精废液一并处理制造有机复合肥。经过几年来对污染物的整治,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均大幅度削减,废水排放量降低到每年448万立方米,COD排放量降低到每年1015吨,悬浮物降低到每年402吨,废气中烟尘排放量降低到每年172吨,SQ2排放量降低到1082吨。
据明威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原来污染环境的甘蔗渣每年可以生产文化用纸15000吨,创造产值5000万元以上;用废糖蜜生产食用酒精、药用酵母、回收二氧化碳,创造产值6000万元;在对废水的治理回收过程中,造纸黑液全部进行回收,对回收黑液提取的烧碱每年有3000多吨,所提取的烧碱又重新投放于制浆生产,该项技术的应用每年可创造利润30万元。公司3台85吨/时蒸汽产能的热力锅炉,原本设计的使用燃料为褐煤,而公司在使用蔗渣作为造纸原料的过程中,蔗渣中的蔗髓细胞对纸张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公司对锅炉进行改造后,蔗髓全部送入锅炉燃烧,该项技术的应用,每年可节省燃煤量1.5万吨。锅炉生产的蒸汽主要提供给生产车间使用,为充分利用剩余蒸汽,使用3台总装机容量6000KW的发电机组进行发电,该项目每年利用余热发电的年发电量达3000万千瓦时。
我国第一个国产化300MW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洁净煤燃烧技术示范项目的红河发电公司开远电厂工程,通过环保部门积极引导,公司积极参与,项目环保总投资4.95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20%。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洁净煤燃烧技术示范项目不仅脱硫效率高,循环流化床采用炉内添加石灰石脱硫工艺,脱硫效率达95%,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可达到330毫克/标立方米,仅为排放标准限值的三分之一。而且脱氮效果好,循环流化床炉低温燃烧技术,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氮氧化物最高排放浓度360毫克/标立方米,仅为排放标准限值的二分之一。开远电厂工程除尘设施采用双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9.6%以上,烟尘评价排放浓度为67毫克/标立方米,仅为排放标准限值的七分之一。全厂废水处理设施采取清污分流、源头治理方式,各类废水经过多级处理后达到中水标准,全部回收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循环流化床机组良好的环保特性有效保证了废气、废水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红河发电公司两台循环流化床机机组组投入试生产以来,累计完成销售电量33亿千瓦时,实现工业产值8.1亿元,节约标准煤耗6.6万吨,节约用水200万吨,减少二氧化流排放7.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0.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37万吨。
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