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掘金潮”

2007年05月22日 0:0 57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为了争夺矿权,民营矿企之间、民营与国有企业之间在海外竞相抬价、不计成本的不良竞争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目前业内的一种通行说法,在这波民营企业踏足海外采矿业的大军中,比较成功的占20%,另有10%~20%是根本不懂,而中间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是相对比较盲目,走个过场,去了解一下情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投资和项目无法落实
上帝欲使人疯狂,必先使其挖金矿。
        有些时候金子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中国辽宁的私企老板,在得知非洲津巴布韦有一个金矿后,立即怀揣巨款,先往津巴布韦“淘金”,他不知道在当地如何取得金矿权,不知道矿的具体位置和储量,甚至连语言都不通。
        幸运的是,他是中国贸促会矿业行业分会会长王燕国的老乡,至少他还可以打电话求助。这个私企老板,只不过是中国不断增长的海外矿业掘金者一个小缩影。
狂热的寻矿者
        中国贸促会矿业行业分会驻南非办事处代表,不停地接待着一批一批梦想通过挖矿、取得高额利润的老总们。“按照我们这里统计的情况,2006年有三四十个国内来南非的矿业企业代表团,每个代表团一般有8~10个企业的代表,有几百个企业过来,几百个‘老总’过来,但真正有结果的寥寥无几。”中国矿业联合会南非代表处负责人顾卫平说。
       “到2006年底,有5300多家中国境外投资企业,项目总额达到449亿美元,其中采矿业占到32%,也就是三分之一。”王燕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现在中国14万个采矿权,也就有14万个企业,民营就占到95%以上,不能说其中2/3都想走出去,但是我们调查显示,他们大多都有意向。”他进而解释。
        今年3月,王燕国率领了一支由26家国有和民营矿业企业组成的代表团来到墨西哥,在三天的时间里,一共谈了超过100个项目,有意向的20个,而只有一个金矿和一个水晶矿的项目当场成交。这种中国企业在海外“疯狂”找矿的场面在王燕国看来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根据目前业内的一种通行说法,在这波民营企业踏足海外采矿业的大军中,比较成功的占20%,另有10%~20%是根本不懂,而中间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是相对比较盲目,走个过场,去了解一下情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投资和项目无法落实。
        王燕国用“走出去渐入佳境、走出去虚火上升”来形容现状。在他看来,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撞来撞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争夺矿权,民营矿企之间、民营与国有企业之间在海外竞相抬价、不计成本的不良竞争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不久前,中国云南的一家民营企业获悉,老挝万象附近有一个金矿,储量中等,质地较好。已将价格条件谈妥。但消息走漏后,另一家企业也去谈判,直接抬高了一倍的价格,提出了600多万人民币。之后又被万象的另一个中国生意人知道了,再提高一倍。如此反复折腾,前后共十五六家中国企业上门,最终从200多万抬到了近千万人民币。“这是有问题的,我们损害自己的利益不说,更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王燕国说。
“二次矿业革命”
        然而这类局面可能仍将继续上演,有色金属矿业企业利润蹿升之快,还将引来大量社会投资资金。
        近几年,金属矿等资源价格全线上涨,尤以铜、金为盛。2003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突然发力,以铜价为例,从2000美元/吨至6000美元/吨一路高歌猛进,2006年中达7800美元/吨。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获益匪浅,股价疯狂演绎。除大中型、跨国矿业公司攻城略地外,更有在股市、期货、房地产等市场捞足了的资本大鳄投入矿业市场。有国际分析人士将此称为“第二次矿业革命”,并将其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前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院长关凤俊在上世纪90年代的前瞻性研究中就曾指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矿业将会在世纪初成为主导产业、朝阳产业。一直被视作冷门的地质勘探、矿业专业的学生在这几年忽然面临紧俏就业,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这个趋势,“地质大学的一个毕业生现在八个单位抢,这在就业整体趋难的当下十分特别。”一位业内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在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在转型时期挣得的第一桶金正向这个领域进军。“还是钱多”,王燕国说,在流动性过剩的整体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外界用“中国民营矿业的暴利时代”来形容此类投资,尤其以煤炭、铁矿石和有色金属最突出。由于地产市场调控、煤窑整顿,很多“非专业”人士涌入需要专业勘探与挖掘队伍、风险高回报高的矿业领域。很多房地产商人、煤窑老板找到王燕国都直截了当地说:“帮我们找个矿吧。”
        根据王燕国的分析,海外淘金的热潮也与当前国内的资源调控政策有关。国内矿权取得相对较难。这几年国家实行治理整顿,同时对采矿权和探矿权实行招拍挂,实行有偿取得。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又提出资源整合,使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面临淘汰出局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国外矿权取得相对容易。他以墨西哥为例,在土地私有化国家,土地主在土地使用权上以及连带地下资源的取得上相对自由,可以直接与中国商人谈生意。当前热门的目的地国主要集中在非洲、美洲和周边国家如越南、蒙古等。
        此外,中国“资源瓶颈说”也使国家的资源战略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寻找矿源。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有色建股份”)一位高层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地大物博”的说法在业内已开始得到重新的审视。根据一份统计数据,今后20年是中国矿产资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预计到2020年,一些主要的大宗矿产如煤炭、钢铁、钾盐等的需求量是2000年时的2倍左右,而石油、铜、铝等将可能是3~4倍,除了煤炭外,届时这些矿产的对外依存程度都在50%以上。因此,充分利用海外矿源亦是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布局的一部分,对于海外寻矿,政府方面无疑持支持态度。
政府的角色
        国土资源部一位相关官员就此事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用“方兴未艾”形容当前矿业行业“走出去”的状况。他认为,一切尚在初级阶段,政府层面也注意到当前的问题是“比较散”,但这些企业的自主行为,政府当前很难直接介入组织。
       “如果政府投入资金、出面组织,国外会认为这是政府行为,加以阻止,也引发不正当竞争。”这位官员说。
        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王燕国的深思。作为行业协会,需要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带企业出去,本身就起了协调管理的作用。”他说,政府是在政策层面上给企业提供保障,行业协会是在专业角度协调为企业提供帮助。两者结合会减少很多失误。
        目前,王燕国正积极呼吁政府服务工作的细化,走出去的矿业企业,尤其需要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以及资金贷款服务。但当前风险控制比较薄弱,王燕国领导的协会现成立了金融服务部,他也正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部分领导进行磋商,希望建立两个大平台,银行方面缺乏企业和项目两方面的信息,将通过行业协会的服务,来利用国家的投资资金。他设想,协会增加专业的评估机制,建立金融贷款机制,将国家的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也减少行业内的盲目性。
        他呼吁政府层面设立一个海外矿业风险投资基金,一并承担海外开发的资金风险。但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这个建议在政府层面执行的可能性并不大,有官员表示,企业的投资资金较为丰厚,贷款渠道也并非十分缺乏,当前的政策不会倾向于直接投入政府资本金。
        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民营与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也同样需要一种协调。上述有色建股份高层称,江西省国资委曾出面联络一项合作,由有色建股份出资海外进行铜矿开发,而当地一家上市企业,江西铜业(行情论坛)公司承担下游产品的制造。
        他认为,在企业层面,国资委出面协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无论如何,新一轮中国矿业的开发大潮正在兴起,国土资源部上述相关官员对本报表示,就资源供给而言,他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海外寻矿还是市场行为为主,政府未必需要更多介入。
        当前应对高速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这位官员说,虽然就现有储量来说,国内资源有些吃紧,但中国土地上的勘探潜力仍将有更大程度地发掘。就资源战略的重点而言,海外寻矿的同时,国内调整体制,在勘探上加大力度,发现新资源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政府的工作重点。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