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币升值的背后原因

2007年06月13日 0:0 51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中国经济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浪潮,把中国这个沉睡了千年的东方睡狮唤醒并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吼声,从上世纪的两位数的GDP的增长,到如今已连续20多年依然保持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一直以来,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在国际社会已经谈论了几年了,特别是美国"9.11"后经济全面衰退,美联储在2002年连续十一次降息,从强势美圆政策向弱势美圆政策转变,当时美国的经常帐项目赤字,还有贸易赤子以及财政赤子令其不堪重负,同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在逐年扩大,而中国的汇率依然是固定的盯市美圆,这样中国经济一方面是高速增长,一方面也成为了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这样大量资金涌入。这时人民币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中国经济中,出口与政府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中,消费者经济所占据的比重却比较小。中国政府也在想尽办法拉动内需,搞假日经济。但收效甚微。
  其实国际社会包括中国政府可能只注意到中国的高额储蓄,虽然中国巨额储蓄大量用于国内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中国会出现人类从所未见的最显著增长,其附加好处是惠及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但这些钱对于80%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只占20%的比例。中国政府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个春秋,而悬在老百姓心中的三大改革:教育、医疗、住房已经成了百姓难以言说的痛和难以承载之重。这三个问题就像三座大山,这正是国内消费难以真正持续以及拉动的症结所在。也是政府为什么一再强调要把中国经济引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也只好指望加大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而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中国目前的GDP虽然高,一部分重复建设再此就不必细说,所消耗的资源人均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太多。换句话说,目前我们的经济已经在透支未来的资源。而中国虽然面积也比较大,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国土面积沙漠化的威胁越来越令人担忧。还有就是大规模的下岗职工以及每年都在增加的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中国社会最沉重的问题。面对国内严峻的形式,虽然GDP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其中有多少含金量值得深思。如果仅依靠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劳动密集性产品来打进国际市场,最后得利的不是我们国民,因为我们生产这些产品所付出的隐性成本太高。
  过度依赖出口使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也成为世界之最,中国的货币被严重低估这个问题虽然被一些所谓的爱国人士所不耻,但我们的市场经济就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这也正是外资早已经虎视眈眈的瞄准中国的资本市场,准备在人民币升值后大量获取在别的国家难以获取的丰厚收益。
  近期的粮价高涨,引发人们对通膨的担忧。同时原油价格自03年后一直运行在高价位,中国40%的原油依赖进口,而中国却没有定价权。这些因素也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乃至国际社会对整个全球经济通膨的担心,近期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在相当程度上推高CPI涨幅,预计5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将继续突破3%,达3.5%左右,而且这种局面将延续数月,这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从最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和紧缩货币政策,目的就是抑制因投资增长过快发展而引发的经济过热,我们知道在拉动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中,只有消费者经济所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以上,那么这样的经济才是健康而稳健的。
  目前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令人们在担忧未来全球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在加大。中国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市场以及高附加值的耐用品市场,尽管目前的楼市好象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依笔者来看,任何的炒作行为,没有建立在真正的供需格局中的泡沫一旦破灭,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不要忘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日本经济的繁荣,当时也是因固定投资过大而导致的经济过热,当年的东京房价被称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黄金地产。而在90年代后步入萧条至今仍未有大的改观,日本也是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些教训是深刻的,值得今天的我们重视和深思。
  美元自从2002年一季度开始大幅贬值走低至2004年二季度,总体跌幅达55%,而同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却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汇率即8.27。这样人民币也可以被理解为被动贬值,且幅度相当,但这与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对等的,因此才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论调。人民币被动贬值的后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惊人,从而带动基础原材料价格猛涨。虽然人民币在国际压力下实现了一定的浮动,但这个速度依然缓慢,不足亦抵消前期人民币被动贬值的幅度,尽管近期升值步伐有所加快,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人民币被动贬值所带来的通膨过高。
  而经济运行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其缓冲期的长短,所以要想目前的通膨真正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尚需一定的时间,至少在一年内我们的商品价格依然会保持增长势头,特别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而原材料价格也会在高峰期后慢慢理性回归。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