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8年12月08日 8:45 24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节能减排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白银市委书记、白银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据中国经济网消息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越来越重视。2008年,国家确定了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给予重点支持。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下,资源型城市普遍开始重视转型问题,一些资源型城市已逐渐走出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有色金属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
白银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中,属于典型的有色资源枯竭城市。自然环境差,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是基本市情。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摆在白银市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白银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加重视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坚持“四个结合”,着力打造园区发展平台,调整优化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白银市的转型发展。
一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科技牌、走科技路,依托中国科学院建成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推进产学研联合搭建了重要平台。围绕建设创新型白银,重视各类人才在转型中的支撑作用,提升了产学研结合水平。着力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先后与189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218项,获取了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明显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二是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发挥现有产业的基础优势、独有资源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为统领,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接续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矿业、一手抓非矿产业,不断整合和完善产业体系,提出并实施了“八大支柱产业”,有效提升了白银市的产业水平。2007年,“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7.2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1%。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方面的作用,把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服务上,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出主意、解难题、谋发展,在服务中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抓项目促发展,按照产业链多层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强入银,积极吸引生产要素参与白银市经济建设。2005年以来,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134个,完成投资265.5亿元,建成了一批省级重大项目。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54个,其中开工建设426个,建成投产276个,完成投资72亿元。中信集团、大唐风电、上海银沪、在恩制药、南京嘉业、国投风电、海南龙湾港、中集华骏、湖南鑫大、北方三泰、中科宇能、西藏矿业、南京雨润、重庆双赢、蒙牛乳业、浙江卡森、福建盼盼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白银市,拓宽了白银市的产业领域。四是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破产重组和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坚定不移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引导激活各类要素,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有色、煤炭、化工、电力等4大传统产业,实施了白银公司铜冶炼治酸系统改造、三冶炼工艺改造,靖煤公司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稀土公司回水利用,靖远电厂节能技改等一批传统产业改选项目。着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促进接续产业发展,精细化工、风电设备、医药器械、车辆制造、新型能源、食品加工等一批新型产业已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坚持“四个结合”等一系列转型措施,保持了白银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2007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有的再创历史新高。在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稳步健康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
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资源型城市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转型的理念,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白银市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一是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把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作为转型的根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做强产业,做大基地。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相统一,进一步做强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物流仓储等“五大基地”。加快建设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白银西区开发区、平川中区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和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一园三区一基地”,进一步提升园区品位,增强园区功能。
二是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坚持以改善民生为转型的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收入、社会保障、价格、住房等“民生七件事”。大力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加快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学校建设问题。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增加企业职工收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收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扩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新型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的覆盖面,在抓好现有工作落实的同时,不断充实和增加新的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按照林业生态产业化、林业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建设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促进林业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四是加快文化转型,激发活力,推动创新。立足建设文明开放、和谐发展的新白银,建立转型的精神支撑,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和体育中心,为文化社会事业繁荣建立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白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以企业自主创新为重点增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数字白银”建设,强化电子政务服务群众的水平,不断完善政府办公自动化、数字民政、数字公安、数字环保、数字计生等建设,大力提高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