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队员之歌
2023年10月16日 16:57 188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王继岗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首充满着勇气与希望、饱含着激情与热情的《勘探队员之歌》,即使过去几十年,还依然环绕在我的耳边。在地质队工作的日日夜夜,始终让我魂牵梦绕。
1977年,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进入迅速恢复发展期。1979年,我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从事地质勘探,一眨眼,就在浙江有色地质勘查局系统工作了13个年头。这13年,是我青年时期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最富激情的岁月,更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这期间,我也兼任了《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有了第一篇登报文章、第一张获奖照片、第一次被授予有色金属系统优秀青年工作者荣誉。
溪水清清为我洗尘(1981年摄)。
野外“餐厅”(1983年摄)。
攀岩涉溪(1983年摄)。
山谷的风(1982年摄)。
深山测绘(1985年摄)。
山泉解渴(1983年摄)。
近来,我偶有闲暇,慢慢整理当年的老照片,看着照片中老式的设备、熟悉的景色,昔日野外的风雪、地质队员的音容笑貌、有色地勘行业改革探索的历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走进深深的回忆中。
地质工作无疑是艰苦的,长期辗转野外,我们踏青山、觅宝藏,尝遍千辛万苦。“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破衣破衫堆满床。”这是当年流传的打油诗。每天穿着厚厚的帆布地勘服、笨重的登山鞋,背着仪器和找矿“三件宝”,天还未亮就步行上山,找矿一找就是一整天,无论四季,都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自然环境的恶劣、野外生活的艰苦,给年轻的我们带来一丝畏惧,但对有色地质事业的追求使我们充满激情,脸上总是挂满笑容,使偏僻荒凉的“山坳”充满希望。
地质工作很特殊,不仅探索大自然,还扎根山区农村。我们每到一处新区域,需就近在村子里寻求临时住所,往往都是村中又潮又冷的破旧老房。村民们总是很热情,虽然和早出晚归的地质队员见不着几面,却总送一些自家的地瓜、玉米给我们这些毛头小子。亲密的工农关系,给后来从政的我极大影响。
看着当年我用海鸥B型老式相机拍摄的老照片,倍加感慨。当时工作虽然艰苦,但没让我落下写作、摄影和读书的习惯。我人生第一笔工资的使用,就是骑着有色地勘物探电法分队内唯一的旧自行车,到集镇上买了一大堆书。读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工作之余灵魂可依的精神世界,写作摄影亦然。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观察和思考。我越来越多作品出现在《人民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浙江日报》等报刊上。之后,我调任浙江有色地勘局团委书记,期间创刊了《浙勘青年》杂志,希冀让青年们感受有色地质的魅力、探讨深邃人生的课题。
竞向山中寻秘藏(1982年摄)。
探索者(1981年摄)。
朝朝暮暮探宝藏(1985年摄)。
山石击碎真琼瑰(1985年摄)。
山坳里的希望(1983年摄)。
矿区研讨会(1982年摄)。
白驹过隙,在喧嚣的社会和寂静的自然环境中,我从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走向“知天命”“花甲”之年。这一组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地质老照片,蕴含着我对有色地质工作的极大专注和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事业的追求。这些照片,有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有对地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有科学找矿的经历和收获,有对山水大地的热爱和感恩,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勉励,来自于神奇的大自然和艰苦的地质工作,是一代地质队员直面各种困难、一步步前行与攀登,从未退缩用双脚丈量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