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研究院:产业发展蓝天上的一颗明珠

2019年12月26日 8:55 88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国稀土事业的拓荒者。1984年,由于包头稀土研究院从白云鄂博稀土资源中成功分离出镧、铈、镨、钕、钐、铕、钆等7种元素,奠定了中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随后脚踏实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包头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如果说有什么产业是能让全国的精英会聚于此并为之终身奋斗的话,那么答案有两个:一个是钢铁,另一个是稀土。

1963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前身包头冶金研究所正式成立。一时间,来自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尖端科技人才汇聚到包头,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开发稀土资源,壮大稀土产业。

窦学宏、陈希颖、熊家齐、倪德桢……如今这些仍然活跃在包头稀土界奉献余热的老专家学者,就是在那个时期来到包头的。

在陈希颖的眼中,当时的包头还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刚开始我们住在包钢招待所,从西边望去看不到厂房,西南也是一片荒凉。”每天早晨他们的伙食是一碗粥,两三块盐水泡过的萝卜,而上班却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这让年轻的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苦。

心中怀揣理想,一切的困难都烟消云散。每天从工厂回来后,陈希颖会夹上笔记本,从订阅的一些国外杂志里,捕捉稀土发展的最新消息,并琢磨如何在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

1984年,包头稀土研究院还完成了p507盐酸体系轻中稀土全萃取连续分离工艺,成功分离镧、铈、镨、钕、钐、铕、钆等七种稀土元素,并完成了工业试验,为实现稀土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助推稀土产业蓬勃发展

为了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率领10多个国家共37个研究机构参加阿尔法磁谱仪的设计与制造。

乘着科技创新的翅膀,包头稀土研究院行走在科学研究及产业化的前沿,一路高歌猛进——

1988年,国内第一条年产4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线建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稀土研究院题词“搞好稀土开发应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包头稀土产业也由此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2000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2012年稀土材料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孵化平台;2012年稀土院天津分院成立,成为拓展科研领域、聚集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稀土院不仅是稀土界最有实力的综合性研发机构,还拥有以科技开发和行业服务及生产经营为主的全资、控股、参股公司16家。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匠人”之心、“工匠精神”并不意味着坚守过去的老观念,而是不断地努力和创新。

如今,这一精神仍然在稀土院不断传承、延续。

在包头稀土研究院,研究院磁制冷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专家黄焦宏正在为磁制冷冰箱项目选择中试线场地,为专利产品实现产业化做着最后的准备。

在黄焦宏的实验室里,陈列着他前后研制出的三代磁制冷冰箱样机,而第三代冰箱已基本设计实验成功,常温下的饮料放在冰箱内半小时就可以制冷到10℃以下。

“我们用的磁制冷是有别于现在的气体制冷,现有的气体制冷是通过压缩膨胀来制冷,磁制冷用磁性材料和水做媒介,比现有的气体制冷要节能30%到50%。”黄焦宏说。

在他看来,一个项目研制七、八年,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耐心与时间长跑,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来支撑。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中国稀土产业正是依靠老中青三代人执著的坚守与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前行,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和成就。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