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脊梁——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印象

2019年12月21日 9:50 29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学习进行时   作者:

1953年,我国对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均衡布点时,就把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点布置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的龙角山,它就是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前身——大冶铜基地。
从1953年到现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黄石、在大冶走过了60多年历程,从铜山口、铜绿山、到新下陆,顺着她的一个个背影,一串串足迹,是一座座矿山的建起,引发了一个个崭新城镇的诞生;一路走来,不仅让人触摸到了黄石、大冶那城市发展的滚烫心跳,更让人领悟到了大工业的发展正是城市发展的脊梁。
时光里的繁华矿山
在人们的眼里,“镇”就是一座微缩型城市,因为它具备了城市的各项功能,然而又比城市的块头小。1958年,大冶有色公司铜山口矿兴建时,地方政府就在这里设立铜山口镇,最先属黄石市直接管辖,后来又移交给大冶县管辖。我清清楚楚地记得,1969年,我的一位家住黄石市区的赵同学,毕业时,被分配到铜山口镇的堰湾小学教书,教育组负责人是这样做她的思想工作的:堰湾小学挨着铜山口矿,矿里有澡堂、有俱乐部、还有来往黄石下陆的职工通勤车,镇上有汽车站、有商店……学校里有矿上的子弟读书,与家长们熟悉了,会有许多方便。
赵同学开始了堰湾小学的教书生涯,几个月后,我们相约去看她,从她脸上露出的笑意看,就知道她在这里还是比较安心的。吃完饭,她说领我们上街走一走,“上街”!她把这里当成大冶县的城关、黄石市的胜阳港了么?那些地方出门才是街。听她那么说,我们没有提出疑问,只是怀揣猜测,随她走出校门。没想到,只翻过一座小山坳就来到矿区,往前望去,真的有好几条街。一路走来,街面上人来车往,朝马路两边望去,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职工宿舍、俱乐部、医院、新华书店、邮电所、商店。城里有的,这里样样都有,完完全全地具备着城市功能,只不过是规模块头要小得多。
那个年代,标明“某某商店”,就表示是国营性质,属于城市范畴,最少是城镇一级建制的地方才有商店;至于供销合作社,它是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的产物,则建在乡村,一般是一个乡、一个公社只有一家供销社,它是农村商业的标识。当时,铜山口镇只有铜山口商店。走进店内,那些时兴的“上海货”、“武汉货”、黄石本地产品等真可谓琳琅满目。柜台前都有人,从衣着看,有矿山职工,也有四面八方的村民。女同学介绍说,在商店买东西非常方便,特别是临近的村民,要结婚的要办什么喜事的,都来镇上购买东西;城里有的,这里都有,就近购买,还能省下去盘缠。
随着铜山口矿建设的发展,铜山口镇也变得越来越繁华。早在“公社化”时,附近的矿山公社、南山公社、刘仁八公社都把铜山口镇作为人员流动大等、物流聚散地。据介绍,最繁华的时候,这里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一度达到5万人之多。与国外相比,像铜山口这样人气如此之旺的镇,恐怕早就称之为市了,然而在中国,只能让它称之为镇。
一路延伸的新楼房
铜绿山镇(后来更名为街道办事处)同样是依托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而兴镇的。提起铜绿山,当地人就洋溢着自豪感,因为铜绿山在中国冶金史、甚至是世界冶金史上,就是一座夺目的丰碑。1973年,在这里发掘出古矿冶遗址来,考证结果: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一座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采掘年代最早、冶炼工艺水平最高、内涵最丰富的古矿冶遗址。方圆8平方公里内所有的遗存,不仅“代表一个时代的技术”,同时也向世界宣布:铜绿山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
自己与铜绿山矿,真可谓是看见它生,看见它长,更看见它翻天覆地的大变样。说看见它生,1967年铜绿山矿兴建之初,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时,作为学生的我也曾去矿上参加3天的劳动,每个学生分了一块五角钱,那是自己第一次勤工俭学啊,为了留个纪念,钱一到手,就跑到新华书店,花一角七分钱买了一本中学生数学课外读物《π》;说看见它长,那是进入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像公司本部的新下陆、铜山口矿、铜绿山矿,及其周边农村,有些事需要政府出面协商时,本着自己所在部门的职能,需积极参与。年长月久,对它们的变化当然也就耳熟能详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改变了矿山、改变了工人;改变了农村,改变了农民。早在30年前,根据矿山建设发展的需要,矿周边好几个村的土地被征用,老百姓的房屋被拆迁。整村整村的农民“洗脚上岸”,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由农民变为工人,变为商人、变为老板。他们和矿山职工一样,用双手创造着财富,用双手改变着铜绿山。白天,街道上到处奔跑色彩不同的小车大车;夜晚,当路灯及楼房家家户户的灯都打开时,比十五月亮还要亮。过去,铜绿山的农民兄弟把理发称之为“剃头”,现在则称“美容美发”,看书的地方称“书吧”、上网的地方称“网吧”、喝酒的地方称“酒吧”,喝茶的地方称之为“茶楼”,至于唱歌跳舞的地方当然也就称之为“歌厅”“舞厅”了。现在,无论是白天或夜晚,当你走进铜绿山时,如同走进黄石市区、大冶市区一样,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无论是矿上的工人,还是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人,早就不哀叹“人生衣食真难事”,双休日时,有的领着全家人,驾着私家车去串亲访友;有的逛大街、走市场,遇见熟人一聊就是老半天;有的则干脆在门口摆张小方桌,摆上茶,放着烟,邀上左邻右舍搓两把。
铜绿山人变富了,铜绿山办事处的范围扩大了,新楼房一直不停地向大冶市区(大冶县早在2004年就县改市了)方向延伸,要不是隔座大冶湖,早就和市区联成一片。
增彩的“有色”发展
城市,在表象上,要有城市建筑、道路、交通、广场、绿地、社区、教育设施、文体设施、公益设施等,在内涵上,又必须具备非物质化的、人们可以认知和感受的人文环境,诸如市民素质、教育水平、文化理念、道德观念,及城市建设管理、信息交流等。上世纪60年代,黄石市的新下陆地区同样是农村、农业、农民,是大冶有色公司落户新下陆,为新下陆完成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有色不仅带来了冶炼技术,也带来各自的价值观、群体人格、文化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无论是显性标识,还是隐性标识,时时刻刻浸润着新下陆,时时刻刻推动着新下陆的城市化进程。
怎么建高楼、怎么修马路的大事不说了,说点语言方面的变化,像下陆的陆,有色的色,过往以来,那些土生土长的新下陆的老老少少,一直是把这两个字读为平声,现在呢,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年轻的下陆人,都已经习惯把陆和色读成普通话音。你要问他们是哪里人,都会说我是下陆某某村的,在有色读的中小学,后来又在有色上班,如此从小到大,长年累月潜移默化,有色公司东北三省的人比较多,他们的后代,生在新下陆、长在新下陆,讲起话来,大都带有东北话的韵味,又夹杂着下陆话的口音。人们把这种混合型语言称之为下陆普通话,多年以来,下陆普通话成为下陆乃至黄石地区的一道风景线。
星移斗转,天南海北的“有色”人,土生土长的下陆人,从传统观念到习俗文化,从穿着打扮到言行举止都在变。过去是南方人的米,北方人的面,如今,街头的东北饺子馆里经常是下陆人满座。大街上,上班的、求学的、遛弯的人来人往;夜晚,华灯初上,KTV厅里音乐声此起彼伏,餐馆包间举杯交措。新下陆天天都在展示着她的开放和靓丽,天天都在展示着她时代变迁的风貌。
如今的新下陆,无论是从规模经济效应聚集经济效应的功能看,还是从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送给她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看,新兴的中心城区的格局已经形成。如果说作为大城市黄石的发展是那样的红红火火的话,“有色”在为她的发展增添着一捆又一捆好柴。当然是以“有色”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产值达到千亿元来作最好的例证!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当你走进铜山口,当你走进铜绿山,当你走进新下陆时,你一定听到许多关于“有色”的故事,而故事的主旨是:大工业是消灭城乡对立的必要条件,大工业是黄石城市发展的脊梁!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