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铅锌矿冶 工农运动发源
2018年12月24日 15:38 1350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文物报 分类: 铅锌资讯
湘江滚滚东去,舂陵蜿蜒北流,二水交汇,孕育了一片神奇的土地,这就是位于湖南省常宁市东北部被誉为中国铅锌工业摇篮、世界铅都的水口山。2013年,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中科协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
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镇,分布范围达120公顷,包括15处地面遗迹和4处地下遗迹共19处文物点,涵盖古矿冶遗址、古建筑、工业遗址、近现代革命文物等类型。近年考古新发现的水口山江洲遗址,发掘出西周时期冶铜作坊遗迹,填补了湖南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的空白。
千年矿冶文明薪火相传 官办历史独占风骚
水口山矿冶开采历史悠久,从宋代开始,一直属官办,在我国铅锌矿冶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据《常宁县志》记载:汉代境内居民已掌握简单的采矿和炼银的技术,常宁有“茭源银场”;唐肃宗至德至上元年间(756-762年),茭源银场“增坑冶10余所,其利甚盛”;宋代朝廷委派场监管理茭源银场,收为官办;明代,朝廷委派内宦管理,均严禁私人开采。据民国二十二年(1923年)“实业杂志”138号记载:“水口山为明档矿”,由明宦官陈奉主办。清代,1896年正式成立湖南省水口山矿务局,自此水口山铅锌矿冶业翻开了新的一页。近代,随之冶炼铸造工业的技术进步,水口山铅锌矿不断开发新的矿业,成为“有色金属”的综合体。
水口山江洲遗址于2015年新发现,遗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已探明了西周聚落遗存、西周矿冶遗址、西周印文硬陶窑址群、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等,具有重大学术研究和文物考古价值。遗址东部探方网纹红土地层界面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多个柱洞建筑遗存,类似窝棚式建筑。遗址东北部探方内发现了西周时期冶炼坩埚、石范、青铜熔件、青铜残块、铜渣、同期建筑柱洞等遗存,表明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冶铜作坊。遗址多处探沟所揭示的地层剖面和相关遗存表明,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大型聚落,从聚落东部夯筑土墙和北部夯土墙及栅栏遗迹的走向分析,该聚落曾有统一规划的高等级防卫设施。遗址北缘的坡岸分布有西周时期陶窑群,出土了大量具有越文化特征的各类几何印纹硬陶制品,可推断聚落内存在制陶工场。
龙王山矿石采选场遗址始采于汉,时为无序开采硫磺矿、银矿。清政府派俞光容开采,主要开采铅、铜、锌、金、银、钛、锡、硫、铁、钼等矿石。1980年10月,开始机械化大面积开采。露采场山体上下落差600米,并形成不规则台阶,每级高达8米,宽4至6米,最底部长280米,宽35米,层级而上,最顶部长400米,宽200米,露采场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
老鸦巢冶炼遗址始于汉代,冶炼遗址面积分布较广,从龙王山、老鸦巢、鸦公塘到半边街均有冶炼炉渣、碳末遗迹,现多被冶炼尾沙填埋。
斜坡式矿井(忆苦窿),始采于清光绪十六年(1896年),井口迎南而开,呈斜坡式。进入矿井向左折回,再向右为宽敞的矿井歇台,宽12米,长60米,高8米,面积达720平方米。现存有大量的古式采矿工具,如竹背篓、灯具、锤、钢钎、竹缩节、木制留槽、古代木方框支架等,遗址周围还有很多处冶炼遗迹,如作业采场、放矿斗、充填采场、矿柱、充填天井、通风天井、斜场道等作业场所。1968年,曾开辟忆苦思甜场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民参观,遗存有雕塑、演出舞台等近现代文物。
这些冶炼遗迹绘制出古代冶炼及生产的场面,千年的矿业开发冶炼活动留下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矿冶文化遗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矿业的发展史。
中国有色金属矿冶先驱 实业报国引领潮头
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见证了从洋务运动以来湖湘人民实业救国、报国、强国的奋斗历程。“世界铅都”水口山近代成为中国铅锌工业摇篮,首开全国西法采冶先河,开创了中国有色工业史上多项“第一”。1949年以后自主研发“SKS炼铅法”等世界领先技术,铍冶炼技术全国一枝独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导弹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神州系列飞船成功飞行提供了特殊材料。近年随着中国五矿等央企入驻,百年老矿生机勃发,致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铜铅锌综合产业基地,向“千亿园区”全速迈进。
水口山第三冶炼厂早期建筑群,原名“湖南黑铅冶炼厂”,是中国第一家炼铅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于长沙南门外六铺街,清宣统元年(l909年)四月投产。民国19年(1930年)改进生产方法,月产纯铅400吨,成为中国第一次生产纯铅的冶炼厂。民国27年(1938年)11月,因火灾厂房焚毁,民国28年搬迁至常宁松柏新建了松柏湖南黑铅厂,民国29年建成投产。民国33年(1944年)日寇进逼衡阳,水口山沦陷,厂房设备破坏殆尽,生产全部停止。1952年恢复生产,产出新中国第一锅铅。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冶炼技术被淘汰,于2006年停产。现保存有建厂时完整的多个冶炼车间和生产线设备。
水口山铅锌矿二号竖矿井位于水口山铅锌矿矿部西北,是铅锌矿地下至地面矿石提拉主矿井,是中国第一口采铅竖井,井口海拔236.5米。始建于民国初年,初开是斜坡式矿井,后经技术改造,变成提拉式竖井,新中国成立复矿后,多次对2号矿井进行了技术改造,现仍为铅锌矿出矿主井。
水口山铅锌矿五号竖矿井,始建于1957年,设双层双罐,分主罐和副罐,主罐用于生产,副罐用来载人。井口标高为86.29米,井底标高为负302.28米。是新中国成立后开拓的第一个采铅竖井。
水口山铅锌矿早期住宅群(圆山村、民主村)占地面积6013.2平方米。圆山村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砖混结构,每栋建筑居两户,为水口山铅锌矿干部住宿的套间房,现存9栋。民主村始建于清,大部分坐北朝南,部分坐南朝北,每栋住宅呈一字条形分布,住宅中间以墙体隔开分出四户,每两栋一排,对称平行,建筑本体分砖混结构和土木结构。其中部分房屋为土夯墙建筑,表层覆盖白沙灰,青瓦屋面,歇山顶,共7栋建筑。
水口山铅锌矿专家楼旧址始建于1953年5月,建成于1953年底。建筑面积44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T”字形,砖木结构,青瓦屋面,红砖墙。1952年10月,原苏联专家援建铅锌矿,为了解决专家的住宿而建,十余位专家在此居住,1956年专家撤离,后被作为铅锌矿办公场地、招待所、舞厅等。2010年,为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
水口山铅锌矿办公大楼旧址位于水口山铅锌矿东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94平方米。十字平面造型,二层砖木结构,青瓦屋面,顶设隔热防漏层,外墙红砖砌造,内墙白砂灰粉饰。建于1953年,为水口山铅锌矿办公大楼,20世纪80年代后改为铅锌矿退休工会,成为退休职工休息娱乐场所,90年代停用。
水口山矿务局职工医院旧址位于水口山铅锌矿区西部,占地面积1207平方米。始建于1953年。主体由医务所和门诊大楼两部分组成,1954年6月,扩建为水口山矿务局职工医院。1977年8月,医院逐渐从水口山搬迁到松柏新医院。1985年经过整修作为矽肺病医院,2003年停办。
红色会堂旧址位于水口山铅锌矿东北部,始建于1954年,80年代原址重修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36.4平方米,由会堂、电影放映及办公用房两部分组成。会堂为空架一层房,青瓦屋面,硬山顶,红砖墙体,南北两面墙体顶部以万字水泥花板镂空,共18处通风口和14处采光窗。办公用房为三层砖混平顶楼。
铅锌矿职工理发店旧址位于水口山铅锌矿中部,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13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瓦屋面,歇山顶,土砖墙用白沙灰覆盖。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属水口山矿务局管辖,后归属于常宁市商业局。
中国工人运动重要发祥地 红色文化激荡湖湘
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承载了风起云涌的红色工农运动文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遗址达10多处。大革命时期,水口山工人创建了湖南第一个矿山党组织、成立了第一个工人俱乐部、组织了第一个农工会、建立了第一支工农武装。1922年4月底,毛泽东亲临水口山点燃了工人运动烽火。在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随后,八百矿工上井冈,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中坚力量。水口山红色工运被誉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中国工农联盟的典范。
康汉柳饭店始建于清末民初,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覆面,占地面积42.3平方米,为典型的湘南农家二层阁楼式住宅。1922年4月,毛泽东考察水口山铅锌矿工人现状时居住在此,现仍保留有当时领导人开会的房间。20世纪60年代,在房屋的夹墙墙缝里曾发现过大革命时期使用的梭镖、大刀等,现收藏于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内。
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会旧址(康家戏台),始建于清同治年间,面积77.37平方米。砖木结构,平面呈“凸”字形,重檐歇山顶,小青瓦,绿琉璃瓦剪边,正脊两端为龙形正吻,罗刹宝顶居中。1922年11月27日,在康家戏台召开了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12月5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
水口山工人骨干会议旧址(水泵房),始建于民国初期,土木结构,双屋面,歇山顶,土砖墙体,十字木梁架。1922年夏,毛泽东到水口山考察工人现状,在此召开工人骨干会议。
水口山工人秘密聚会旧址(四十八间)位于水口山铅锌矿区中部,西北与民主村职工宿舍相毗邻。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始建于民国早期。大革命时期,水口山工人骨干在此秘密聚会。
刘亚球旧居位于水口山铅锌矿区中部,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东西长方形布局,共八套间房(刘亚球居东起第二间),砖木结构,土砖砌成,表层覆以白砂灰,青瓦屋面,歇山顶,屋顶有隔热防漏层。刘亚球(1904-1984),湖南衡山县人,17岁到水口山铅锌矿做工。1922年任水口山工人俱乐部通讯员,从此走上革命征途。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红军独立师第三团政委、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二方面军四师政委、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民运部长、湘南地委书记兼支队司令员和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郴州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0年夏,他主动请求到水口山工作,任水口山矿务局筹备处主任,后任副局长、代理局长,组织探明水口山矿区的金属储量。历任中共湖南省委候补委员、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特邀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水口山铅锌矿局办事公署旧址,旧时称白寮台,是水口山工人劳作后休息的聚集地。始建于民国初期,是当时铅锌矿局的办事公署。位于水口山铅锌矿区南部,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二层欧式小洋楼,砖木结构,歇山顶,滴水平檐,红板瓦覆面,外墙为红砂碎石覆面。这里是耿飚、宋乔生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投身革命的摇篮,是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斗争的实物见证。水口山工人大罢工期间,耿飚奉命在办事公署门前的枫树下侦察铅锌矿局动向,及时报告工人俱乐部。1992年,耿飚重返水口山,特意到大枫树下,回忆从前,感慨万千。
走进这座百年老矿,看尽散落在群山之中的繁华,环视这些已有百年历史的水口山铅锌矿建筑群,时间是一把看不见的利刃,在这些钢筋铁骨上留下抹不掉的印记。工人剧院、工人医院、工人宿舍等那些听起来颇有年代感的房子已显得有些破旧,但独特的工业美感逐一呈现在眼前。每处遗址所记载的光阴故事,都令人唏嘘。这些遗址,是中华工业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在水口山的大山上刻下的印记。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