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铅锌矿山的活力符号——60岁凡口矿见闻录

2018年12月13日 8:56 117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广东省仁化县澌溪河畔,有一座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凡口铅锌矿,她诞生于共和国物资紧缺的年代,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玉汝于成,经久不衰,演绎了一部矿业发展教科书般的经典。是什么让她在岁月的洗礼中永葆青春?是什么成就了她矿业开采的辉煌历程?不久前,记者走进隶属于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凡口矿,试图揭开凡口不凡的秘密。

60岁的凡口矿,

你现在的样子,真好!

晨光熹微,东方欲晓。近观,阡陌纵横,满目青翠;远眺,延伸的索道将满载着矿石的缆车带向远方。秋冬的粤北山区,云淡风轻,凡口矿在朝阳中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从1958年建矿至今,60年栉风沐雨,一家小硫磺厂如今蜕变为日处理铅锌矿石5500吨、年产18万吨铅锌金属量的现代化铅锌矿山;从当初探明的510万吨金属量到目前掌控近千万吨金属资源量;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化矿山,如今的凡口矿,是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典型样板和“国家级绿色矿山”,各项技术指标和综合盈利能力在行业中出类拔萃。

倚楼听风雨,胸怀天下事。走进凡口矿,没有喧嚣与浮躁,没有冒进与短视,只有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沉稳与从容。记者感怀于这座历经60载春秋洗礼的矿山,敢为人先、笃定前行,在不断创新中攀登科技之巅,张弛有度、科学规划,在找矿突破中描绘百年蓝图,那份岁月静好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深深折服。

“凡口矿的发展史是一部勇于担当的奋斗史,凡口矿的跨越史是一部砥砺变革的创新史,凡口矿的未来史是一部由大变强的转型史,要让资源深深植入百年大计的伟业,让创新成为推动持续发展的源泉,让绿色成为凡口人幸福生活的底色,不忘初心,再创辉煌。”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刚的一番话,为凡口矿作出了最好的总结,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深井下的监督员

初冬一个普通的周六,对于凡口矿矿长田志刚来说,是他每周三次雷打不动的下矿时间。和往常一样,他一大早来到调度室,仔细查看过当天的采矿日志,记牢今天要去的作业面,还特意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在与调度员了解井下作业情况后,准备下井。

记者和田志刚一起坐上越野车,在蜿蜒的巷道颠簸了大约10分钟,来到了井下-400米中段作业面。记者跟在田志刚身后,踩着凹凸不平的路面,在每一个作业点巡查。撬矿、打眼、装矿,每到一处,他都会与现场管理员交谈询问,了解作业情况,叮嘱安全要领。有时,他还针对出矿品位进行了解,提出技术建议。

在狭长的巷道间大步流星,对于田志刚来说是“规定动作”,哪里要爆破打眼,哪里需要装矿,他了然于心,偶尔会有运送矿石的叮当车从我们身旁驶过,这时田志刚也会和驾驶员聊上几句,目送他的“矿宝贝”安全离开。

走遍今天要看的3个中段10多个作业面,乘坐-550米的升井罐笼回到地面,已近中午,记者手机显示行走6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让身材魁梧的田志刚汗流浃背了。对工作面进行安全、技术的现场管理,是田志刚每周三次的例行工作。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凡口矿,被分配在采矿厂当了一名技术员。在他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时刻牢记“安全发展,生命至上”这沉甸甸的8个字。矿上早早执行了领导跟班下井制度,矿领导换了几任,但安全管理始终没有放松。今年初,他肩负起矿长的重担。

“保障安全,对矿山来说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和红线。”他给自己定下一周三次下矿的规矩,不论多忙,他都要求自己不能缺席。让他欣慰的是,今年矿上的安全态势良好。他的身体力行,不但保障了生产安全和技术指标,还为井下的矿工们规范操作作出表率。

“凡口矿的品位和技术指标在业内享有盛誉,名列前茅。”田志刚的这份底气源于他们多年来对现场管理的严格规范,这也成就了凡口矿的全球竞争力。

近年来,凡口矿每年投入安全费用1亿元以上,努力打造本质安全矿山,特别是机械化安全高效采矿的推广,潜孔钻机、凿岩台车、装药台车等一大批先进机械化设备在井下采场找边、压顶、出矿、松石、回填等环节大展拳脚,机械化采矿占比达到85%,大幅度提升了安全的可控度,化解了影响生产的不利因素,有力保障了产能的稳定。

“强化一线监管力度,实现矿山机械化、智能化、可视化势在必行,这是建立各种应急预警机制的前提。”保障安全,矿上又有了新目标。

尾矿库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尾矿库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会是怎样的画风?记者很是好奇。站在凡口矿尾矿库旁,一望无际的绿色植被好似天然屏障,大有天苍苍、野茫茫的穿越感。“这里放进老虎都看不见。”凡口矿党委书记蔡文风趣地开着玩笑。

尾砂堆放是每个矿山企业绕不开的现实。建于上世纪的凡口矿尾矿库,坐落在风景区的边缘,能够在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的保护区边保留至今,不得不佩服管理者的远见和担当。

谈起3年前投入20万元实验复绿尾矿库的典故,蔡文很是庆幸:“环保专家被这里茂密的植被覆盖惊到了,丝毫看不出尾矿库的痕迹。”凡口矿也因此保住了一个生存通道。

复绿成功,给凡口人增添了信心。他们乘势而上,采用中山大学科研成果,改良尾矿成分,同时,在尾矿库上大面积种植了一种绿色植被——“水蜡烛”,这种根系发达的绿色植物,能够大量吸附尾矿中的铅锌金属,大大改善了尾矿库的周边环境。

尽管蔡文用“闲棋冷子,以应不时之需”描述当初的决策,但如果没有一份责任担当和远见卓识,谁会愿意花费精力和金钱在尾矿库呢。虽说未来这里的尾矿库也会退出,但对它的环保治理,还会持续下去。

如今,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尾矿砂、尾矿废水和炮烟粉尘在进行综合利用后,外排量大幅减少,同时,经过喷淋、生物制剂、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环保措施的处理,三废排放值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一个水流清澈、草木青翠的尾矿区已经同周边自然景观,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成就绿水青山”。多年来,凡口矿每年投入约4000万元用于环保建设,他们请来专门的研究机构,作为环保管家,为环保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矿山环保达标。

建设绿色矿山,凡口矿的经验可圈可点。坚持源头治理和终端监控,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推进采矿废石、选矿尾砂和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采矿废石全部回填井下,选矿尾砂回收充填井下达75%,选矿废水回用70%以上。2015年12月揭碑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让这座花园式矿山闻名遐迩。

作为环保“模范生”,凡口矿身上环绕着太多的光环:2009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201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2016年10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联合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2018年3月被授予“广东省绿色矿山”称号。

凡口采矿法写进了教科书

采矿方法由一个矿山名字命名,甚为少见,凡口矿就获得了这份殊荣。从建矿初期的普通充填法等功效低的采矿方法起步,凡口人根据矿体特点,摸索出一个提高采场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方法,这个被公认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采矿技术,被命名为凡口大孔径深孔采矿法(FDQ法),同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编入采矿专业的教科书。

凡口矿的创新基因与生俱来。1958年建矿之初,凡口矿就因地下涌水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不惧权威的建设者们,没有放弃,他们历经多次科学实验,最终找到治理“水患”的办法,让凡口矿重获新生,此后,在不断与“水老虎”的较量中,他们创造性地启动帷幕注浆工程,筑起一道井下采矿安全屏障,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在采矿界地位非凡。

在创新中绝地重生,在创新中卓尔不凡。解读凡口矿60年的基因密码,不难发现,一个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发展长效机制是推动矿山前行的源头活水。

紧紧围绕采矿、选矿工艺技术进步两条主线,不断优化技术指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配套出台创新机制,设立百万元激励资金,鼓励在技术、管理、岗位三个不同层面的创新成果,提高矿山的科技、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挂牌成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营造科技创新平台和氛围。

以采矿方法的突破为标志,60年来,凡口矿相继诞生了一项又一项首创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也为他们赢得荣誉无数。截至目前,矿山已经累计完成了300多项重大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进步奖达10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4项,地市级各类奖项8项。“钻井法凿井技术”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井下大型溜破系统高压干湿雾化除尘循环风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资源生命线

凡口矿从艰辛中起步,筚路蓝缕,一波三折,历经10年的建设,这个特大铅锌矿山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从此,高品位矿石被源源不断输送到冶炼厂,加入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

60年间,她的日采选综合能力由最初的1000吨逐步扩大到2000吨、4500吨,最终形成了如今日处理铅锌矿石5500吨、年产18万吨铅锌金属量的生产能力。目前的采掘深度接近井下900米,截止到2017年的统计,累计采出铅锌金属量达到640多万吨。

资源是矿业企业的生命线,凡口矿深谙此理。在60年的开采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对新资源的寻找。蔡文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矿上拿出2亿多元用于深部开拓,在那个投资热情高涨的年代,引来不少质疑声。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的决策是英明的。近40年间,凡口矿先后投入4亿多元资金,开展探边扫盲和深边部地质找矿,并大有所获:采矿证内铅锌金属总储量新增460万吨,外围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达到超大型规模。相较于凡口矿建矿之初探明的510万吨金属量,等于再造了一个凡口。

虽然说吃了“可接续资源”这颗定心丸,但凡口矿的决策者们也深刻认识到,保证矿山长周期、高效益发展,必须科学规划,掌握节奏。按照凡口矿最早的规划,产能设置为一年12万吨金属量,经过几次技改工程,产量逐步递增到15万吨,并最终在2012年达到18.81万吨的历史峰值。

难能可贵的是,历届的决策者们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路,没有高歌猛进的冲动。他们反复考量最佳的产能方案,直面矿山不断向深部掘进、开采难度增加和品位下降的现实,思考着如何将有限的资源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

于是,一个适度开采、多元发展的战略酝酿出台。他们将产能稳定在15万吨上下的同时,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指标。开展资源综合的探索,就地取材,将过去废弃的渣石用来生产混凝土等建材;大力推进尾矿有价金属回收及稀贵金属银、铷、镓的富集提纯工艺的研究;加快选矿抛灰项目和全尾砂充填项目建设,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实现“无碴、无尾、少水”的生产模式,向现代环保产业挺进。

对凡口人来说,资源是他们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存依托。感恩这片土地的给予,珍惜有限的资源,成为一个融入血脉的观念。

选矿女专家的励志故事

一家走过60年的矿山企业,能够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人才支撑。

在凡口矿,一位女研究生岗位成才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

她叫周艳飞,2009年从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凡口矿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舞台。从一线浮选工岗位干起,到如今业内颇有名气的选矿专家,周艳飞经历了一个从迷茫无助到沉下心思、专注科研的转变过程。

刚进厂时,周艳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岗位是终日和灰黑的矿浆打交道,每天穿梭于各台浮选机之间,迷茫、无助、委屈,是她当时的真实写照。在厂领导的开导帮助下,她从困惑中觉醒,从此,岗位于她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以致用、汲取能量的练兵场。

记者在选矿车间见到周艳飞,笑盈盈的脸上带着自信和果敢。如今已经是选矿厂厂长助理的她,各种荣誉加身,却丝毫没有改变她对一线工作的热情。她给记者展示了多年来在岗位上练就的绝活:反复晃动手中的大勺几次,矿石和药剂的混合液成分几何,周艳飞凭目测,就已胸有成竹,八九不离十了。

正是经历了千百次的历练,从这个熟能生巧的本事开始,周艳飞在她工作第五个年头,就带领QC小组改变了矿山一直沿用的泵池加酸方式,一举攻克了困扰矿山50年的工艺难关;她工作9年,掌握了整个选矿流程的技术,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年轻选矿女专家,成为矿山科研工作的领军人物。

把步出校门的大学生安排到生产一线锻炼,掌握生产流程的每个细节,是凡口矿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而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也让凡口矿在传承中储备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矿山是艰苦行业,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要培养人才。”田志刚有自己的人才观。在记者的印象中,他对井下现场管理,从打孔装药、松石找边、边帮处理、铲矿回收……每个采矿环节,都一丝不苟,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操作规范成为一种潜意识,入脑入心,看似繁琐的程序,成为凡口矿盈利的利器。

多年来,矿上坚持井下作业规范,各个环节井然有序,岗位人员各司其职,不但是安全、效益的保障,同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操作工人,锻炼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

田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每每流露出对矿山员工的溢美之词。“我们这支矿山队伍,掌握了一套采矿工作规范,个个身怀绝技,能征善战。我们要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走出去储备人才。”

60年来,凡口铅锌矿坚持“以人为本”,引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截至目前,矿山共有硕士36人、教授级高工4人、副高职称63人、中级职称27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7人,成为矿山建设的“最强大脑”。

和谐家文化 党旗别样红

一个拥有60年奋斗史的花甲矿山,一个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家园。走进凡口矿,层峦叠翠,鸟语花香。时时传来暖心的问候,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在田志刚心中,凡口矿是一块资源宝地、福地,一代代凡口矿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一线员工,在这里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不断获取资源,创新技术,成为中国矿业技术突破的探索者。

在蔡文眼中,这里更像是一个和谐大家庭:有宽敞的体育场、图书馆,有高标准的学校、医院;这里是全国没有遭到资源破坏的矿区之一;这里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里是安居的乐土,是幸福的家园。

作为60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今年矿上自编自导了一台文艺节目,一曲《大地恩情》,唱出了凡口人的心声:感谢政府、感恩员工,也感恩大地,赋予这方热土丰富的铅锌资源,让世世代代凡口人在这里生生不息。

不论是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还是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他们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跨度,共同筑就了凡口人忠诚、奉献的精神特质;不论是党委支部,还是佩戴党徽的普通党员,他们用半个多世纪的春风化雨,让党旗在这片富饶的大地上高高扬起。

有这样一群人应该铭记:

谢积烦,同济大学水文地质工程高材生,1963年刚毕业的他来到凡口矿,日复一日地观察水情,收集几十万个分析数据,同众多治水专家一道,与时间赛跑,最终驯服了“水老虎”。37年的春秋岁月,当年22岁的翩翩少年,如今老骥伏枥的长者,再多的艰辛困苦,都从他的叙述中轻轻翻过,只有那份对事业的忠诚与奉献,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

林先达,1984年进厂的风钻工,在手钻掘进、打眼装药的岗位多年,见证了凡口矿几十年的风雨变迁。如今,矿山鸟枪换炮,旧貌换新颜,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代替了人工操作,他也走上管理岗位,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为矿二代,希望在传承中延续。

王俊,环保专业的大学生,阳光帅气,从小衣食无忧的90后,不靠颜值而选择留在矿山,学以致用。作为新一代凡口人的代表,正在岗位上实现着人生价值。

有这样一个勇于担当的团队在我们身边:

凡口矿的领导团队,果敢、公正,有能力、敢担当,多年来注重营造干事创业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矿党委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党建工作路子,突出重点、打造平台、实施创新,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用发展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建水平。不把党建工作当“虚功”,每一项工作都实打实,每一项内容都严格抓。建立创新工作室,开展“扬旗帜、亮身份”、组织劳动竞赛等活动,促进生产中难点重点问题的攻克。矿党委及基层党组织多次被授予广东省、广晟公司及中金岭南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也涌现出一批“广东省劳动模范”的优秀党员。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过往,她以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构建了一个和谐、温情的宜居之地;未来,她还将以资源为依托,从头越,再出发,向着百年矿山的目标迈进,续写历久弥新的不老传奇。

“中金岭南将全力支持凡口矿的发展,继续为改革创新者保驾护航、鸣锣开道,让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创新的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体员工,有理由相信,凡口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中金岭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余刚的话余音绕梁,振奋人心。

主井提升仓的隆隆声,24小时循环往复,它是矿山人安然入梦的催眠曲,是人们从梦中醒来的报时器和平安符;那特有的节拍,是凡口人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向未来发出的邀约。

责任编辑:郭沛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