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跨越发展——云锡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
2018年10月23日 8:57 1046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杨雪峰
1978年,乘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打开改革开放的翅膀,从此进入波澜壮阔的商海,开启了永不停歇的远征。
40年斗转星移,山高我为峰。云锡一路劈波斩浪,夺取了世界锡行业的五个之“最”,成为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产业链最长、产品门类最齐全、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世界锡行业龙头企业。2005年起云锡成为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和加工企业,迄今已连续13年领跑世界锡生产企业。
40年栉风沐雨,云锡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锡、铟资源储量居全球第一,在锡矿采、选、冶、锡化工、锡材深加工等方面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
40年革故鼎新,跨越发展。云锡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0%。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代表着锡工业的领先水平。
岁月如歌,40年来,云锡领跑世界锡业的最根本推动力来自于不断改革,兴利除弊,自我更新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云锡的改革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但改革的步伐却从未停歇。
40年,云锡生产方式从地面砂矿的开采转入地下纵横万里的巷道脉矿采掘,区域矿山建设和采选一体化改革成功实施,锡产量不降反升;40年,云锡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锡业股份成为中国唯一一个锡行业上市公司;40年,云锡两次实施债转股,使一个濒临破产的百年国企,重新焕发生机。
——不断解放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云锡从思想入手,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逐步实现思想的大转变、科技的大进步、产业的大发展。
云锡不断正视危机,革故鼎新。面对有色金属市场波澜起伏,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疲软,云锡面临着初级产品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足、生态环境制约的“三重约束”。云锡不断剖析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和风险。广大干部职工强烈地意识到云锡存在的问题,深入认识精神懈怠、思路不清、资源魔咒等问题对云锡发展和未来的制约,广泛开展讨论,从思想上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云锡开展了企业整顿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探索适合云锡特点的经营管理路子。改革开放后20年,云锡确立了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坚定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全面深化改革主基调和总的指导思想,云锡再一次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总结“十二五”期间的得失,突出以闯出一条发展道路的精神,制定“十三五”目标,确定的“创新驱动、改革突破、开放合作、转型发展”的发展思路,实施“三年打基础、五年大翻身、十年创辉煌”发展战略。
——不断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推进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夯实管理基础,抓实对标管理,强化重点指标管控,向管理要效益。
改革永远在路上,40年来,云锡一直以问题为导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走出了一条适应云锡发展,符合产业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9-1998年):云锡从1991年开始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注重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制定了“发展云锡走出困境”的战略进行二次创业。
第二阶段(1999-2008年):云锡提出了“三年脱困改制和五年发展的战略构想”。紧紧抓住国家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所营造的环境条件,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1998年,改制创立了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1998年打基础、1999年攻坚战、2000年大决战,如期实现了脱困改制的阶段性目标。经营效果逐年改善,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为新世纪改革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云锡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安排部署,突出以“六个一批”为抓手,努力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强推深化改革。
通过持续压缩管理层级,积极实施松绑放权,加快投资控股型集团总部顶层设计的落实落地。加大力度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健全云锡及下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各级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探索推行公司经理班子成员任期内合同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市场规律又体现国企特点的分配机制。推进全员绩效考核,以业绩为导向,科学评价贡献,切实做到收入能增能减和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
——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坚持“开放、合作、协调、共赢”的理念,加强与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沟通交流,与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瞄准世界前沿的一批项目推进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云锡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扩大开放合作,在海外先后成立了美国公司、澳洲公司、新加坡公司、德国公司等,同有实力、有诚信、有能力的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的精深加工和贵金属产业的精深加工项目作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加大力度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对标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引进有实力、有能力的战略合作伙伴,不断优化资产资本、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生产经营、科技研发、市场开拓、投融资等能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积极引进各类资本充分参与到控股公司的项目建设中来,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的协同优势,继续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实施资源拓展战略。作为资源型企业的云锡,实施“立足省内、巩固周边、拓展省外、探索国外”大资源战略。首先大力推进锡资源重组和行业整合战略的实施,全力推动云南锡工业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8月,云锡与红河州、个旧市党委、政府携手,采取有力措施对个旧的锡资源进行大整合,对开发秩序进行大整顿。创造性地开展了闻名全国的矿山资源整合模式——个旧模式。通过几年的艰苦工作,优化了资源配置,资源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解决,安全隐患得到整治,矿区治安实现了根本好转,推动了云南锡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个旧模式在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秩序工作会上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云锡先后在国内外多个地区、矿区开展地质找矿、勘查工作。通过资源整合、收购、参股等方式,在云南个旧、文山、元江,湖南郴州,澳大利亚等地拥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总量达到830万吨。控制的锡、铟资源为全球第一,锡资源控制量达到210万金属吨,铟资源量近8000金属吨。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推进发展锡、铜、铅、锌、镍等产业,做强做大有色金属产业。巩固提升资源、产品和贸易三大板块的规模和效益。优化发展建筑及房地产业,改造提升机械、物流、供水等产业。多年来,云锡不断转变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丰富深加工产品,提高深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传统产业同科技和信息产业的融合步伐,向中高端环节不断延长价值链条,扩大产业增值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做优做强传统产业。云锡产业布局上实现了以锡为主,铟、铜、铅、锌、镍、稀贵金属产业并举,建筑安装、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供水业、物流业、物业统筹发展的格局。
——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加大投入项目经费;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组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高新技术企业3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建立了稀贵金属低维新材料等省级技术创新团队,创建云锡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创新科技促发展。通过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在锡冶炼技术方面,率先引进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澳斯麦特强化熔炼技术,并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二次自主创新,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澳斯麦特技术,实现了锡冶炼技术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成为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使云锡的锡冶炼技术总体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在地质勘探、采选冶、深加工、节能安全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组织开展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并应用与生产。高效采选工艺技术及装备进一步推广应用;锡冶炼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不断开发出深加工新产品推向市场。
云锡40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专利219项;国家级荣誉证书、奖牌、奖状131项;省级荣誉318项。
云锡着力创新驱动,全力推进“两中心、三基地”建设。以锡材、锡化工及铟系列新材料为重点,成立锡、铟新材料研发中心和锡材、锡化工、铟新材料三个分中心,聚焦新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应用市场,提升研发能力,提升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研发端与生产端资源配置的有效衔接。
以“两中心、三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促进锡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不断增强云锡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沧桑巨变,跨越腾飞。截至2017年底,云锡有色金属总量比1978年增长1332.7%,其中锡增长579.9%,均创历史新高。销售收入增长469.23倍。利税总额增长117.05倍,净利润增长56.08倍。
40年,一代又一代云锡人的梦想,谱写出一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壮丽诗篇。
责任编辑:郭沛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