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小扁担与铁轮车
2018年09月25日 8:39 638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李小会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是中国恒久以来的文化传统。在上世纪50年代末,对于勋掌铅矿井下的工人来说,男儿的膝盖却升华为一种朴素的创业情怀,成为冶炼事业的有力支撑。
1957年,勋掌铅矿的采矿技术非常原始。这些老洞纵深面积狭小,仅仅能容一人跪地前行,条件恶劣。米尺之洞,人工搬运,效率低下,难以为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拉拖”运矿的历史诞生了。
“拉拖”的运输工具,是用荆条编制的拖筐,固定在简易架子上,下面安装上小铁轮子,盛满矿石后,用绳捆在腰上,跪地前行。工人跪走一步,拉拖着小车前进一步。累了,跪在地上喘口气,擦完汗水,继续拉拖。遇到更为窄小的地方,就把矿石绑在身上,趴着带出矿洞。
每天,工人们要往返数趟运送矿石、渣土。膝盖的力量,一天天掘动着生硬的矿石。第一代的豫光工人,用跪地前行的方式拉开了炼铅事业的序幕。
两三年的光景,井下矿洞已经打通,矿窝面积变大,矿洞容纳能力增强,工人们终于从跪地“拉拖”站了起来,挺胸运矿,效率提高了不少。
工人们继续使用小扁担,挑起荆条编制的笼,进行协同作业。纪律严明、分工明确、指标清晰是当时井下工作的新特征。早8点上班到中午1点多的时间里,每天挖矿、转运矿石和渣土是有严格计划的。“我当时是三级工,一天要用小扁担担31笼的转运任务,一回担一百六七十斤,来去两回才能担一笼,一天就得来回62趟。”老工人杨廷贵谈起那段历史,仍是记忆犹新。
从一级工到五级工,一二级是新来工人的等级,熟练后升至三级工,到了五级工就是33笼,担完一笼发一个牌,直到规定任务完成。对应着6毛到1块的每日工资,“挑担”的精神头足足的。
当时,有个叫苗田法的老工人,大家都很佩服,因为他用椽来挑矿石,一担便可担200多斤。
井下挑担,工人要经过252级弧梯,方能把矿石运送到地面上。接应的人,则用小扁担继续挑着矿石,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走2.5公里的路程,把矿石运送到勋掌村。到了村里,把矿石倒入笨重的铁轮车里。装满后,一个工人双手抬起铁质手柄的铁轮车,另一个工人则在旁边帮忙,他们卯足了劲,“吱呀吱呀”赶起了路程。铁轮子走在崎岖的道路上,赶起路来十分费力,需要一鼓作气奔走20多里,把矿石运送到位于西关村的冶炼厂,任务才能完成。但是,憨实的执着,加上铁轮车强劲的“续航力”,矿石原料的运送任务往往完成得非常出色。
过完午时,井下一刻不耽误的工人们基本就可以干完规定的活。这时,四两重一个、由玉米面或荆籽磨成面做的馍也送到了,每人两个,又累又饿的工人根本顾不上手脸的脏和井下的潮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饭后,把各自的小扁担收拾一旁,三三两两聊着家常。累了,就随地找个地方躺一会。
小扁担和铁轮车,作为矿石运送工具十多年,成为了工人们不离手的家伙,也烙下了豫光历史上独特的印记。
豫光的发展史,就是从那段跪地仰天的“拉拖”史开始的。井下“挑担”和井上运输的历史,更是彰显了那个年代老工人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
责任编辑:彭雨晨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