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加强稀土开发保护 实施开采总量控制、专项整治

2018年09月11日 14:56 788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稀土是我国优势矿产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大省,特别是在稀土矿产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合理开发保护利用,20多年把稀土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产,并且部署了一系列的专项工作。自然资源部开发司司长姚华军自然资源部开发司司长姚华军在第十届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列举了近几年来在稀土领域进行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应用的工作: 一、严格布局,加强稀土开发保护。 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即2016-2020年将稀土等四个作为重要矿产目录,划定了全国24个稀土国家规划矿区和5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稀土矿区,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稀土开采的总量控制指标——稀土氧化物14万吨。国土资源部在内蒙古白云和江西赣州集中建设稀土节约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着力提高稀土资源保障能力。 在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基础上,开采了三稀矿产专项调查,2012-2015年在有稀土的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南方5省区开展了稀土调查工作,发现了多处重稀土矿区,为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三、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稀土矿管理。 多年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稀土采矿扩张。连续多发文,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2015年再次发文稀土矿业审批。 四、全面实施开采总量控制、实现稀土产业有序发展。 自2006年以来,持续实行全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近年来,在稀有金属布局协调机制框架下,资源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协调部门,统一了开采质量控制指标和指令性生产计划。依据规划需求实际,多方论证,今年全国开采总量指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5万吨,下达给全国稀土矿稀土氧化物开采指标12万吨,在新的指标分配上,新增的1.5万吨指标92%分配给轻稀土,增加了1.375万吨,内蒙古增加了0.975万吨,目前全国合法矿产的产量都在有效控制指标之内。 五、持续开采专项整治,切实加强稀土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行动。推行视频网络建设,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制止违法开采稀土行为。应用卫星遥感科技手段加强稀土资源监管。 六、推进稀土资源开发整合。 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稀土资源开发整合,全国稀土炭采矿2011年129个减少到现在的86个。同时积极支持六大稀土产业的组建充足,推动稀土资源优化,目前大部分采矿权已经整合到稀土集团,稀土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多方原因,目前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稀土加工应用和广阔前景,正在调整期间,稀土资源管理还面临一些挑战等。新时代稀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确实需要有新理念、新思想、更需要有科技创新、需要有新动能。 姚华军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同时履行好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督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 近 平总书记有关稀土重要批示,加强稀土资源开采加工和出口监管等重要指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协同配合,在稀有金属协调机制框架内,持续监管。他表示, 一是持续加强规划管控,加强稀土资源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好稀土规划,优化稀土开发格局,引导稀土资源有序开发,协同推进建设内蒙古包头四川、江西赣州等七个稀土资源基地,巩固大型企业集团的主导地位。对有重要价值的稀土矿区作为稀土保护储备的重要抓手,严格进行保护监管。 二是必须加强宏观管控。 不断提高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严格开采总量管控,严禁稀土资源过渡开发,对超指标开采进行储备。和有关部门沟通,科学客观修订稀土市场准入清单。合理设定稀土开采项目。有条件继续做好稀土开采登记,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科学合理确定稀土矿山回采率、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稀土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正确的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贯彻好保护优先的原则,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加强稀土矿山的治理恢复力度,努力构建稀土和谐矿区,让当地群众真正能够分享到资源开发的受益和成果。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稀土资源开发的监管机制。 继续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在稀土资源开采加工等各环节强化协调联动,开采整治联合督察,加强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加大连查连打力度,打击稀土乱采乱挖的行为。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稀土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开展稀土产品追溯体系等有关建设。完善稀土开采台账制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开采监管。作为自然资源部,在严格依法行政同时,积极为企业做好服务,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简化要件,提高效力。

责任编辑:dl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