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济源人心中的金字招牌

2018年08月27日 8:49 71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在豫光展览馆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缩影,门上挂着两个牌子:“济源黄金冶炼厂”和“济源矿灯厂”,一旁有两位身着工作衣、手推自行车的人物塑像。每每有客人参观,讲解员总会解说:“这座大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豫光大门的复原,门上挂的两个牌子既是当时的厂名,也是那时济源人心中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济源形象的“金招牌”

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济源黄金冶炼厂的“前世今生”,一种传奇的色彩蕴含其中。济源黄金冶炼厂的前世是济源综合冶炼厂。1957年4月7日,济源县委决定成立济源综合冶炼厂等6家工业厂矿。

1970年11月,经济源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启用了“济源矿灯厂”厂名,开始实行一个领导班子,两个厂名的管理体制。

1978年8月7日,根据国家发展黄金生产的需要,经河南省计委批准,“济源综合冶炼厂”更名为“河南省济源黄金冶炼厂”。

1979年4月,党中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更名后的济源黄金冶炼厂千方百计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当年就完成工业产值1326万元,实现利润96万元,创下了企业历史最高纪录,成为济源工业战线的骨干企业。

1987年3月10日,投资500万元的金银铅一期扩改工程破土动工。电解铅设计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1990年7月,投资950万元,再次对铅冶炼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电解铅产量达到1.5万吨。1990年,企业黄金产量完成13000两。

那时,只要提起济源黄金冶炼厂,济源人的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形象就是一块块金灿灿的“金疙瘩”。

工人安居乐业的“福招牌”

1986年底,厂区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楼前舍后青松簇拥,厅前路侧花草环绕,花坛绿洲交相辉映。建成自行车棚450平方米,硬化路面6700平方米,占可硬化面积的80%,改造扩建了厂部办公楼、大礼堂、职工餐厅,建成大型喷泉两处及150平方米花房一座,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厂区园林化。

当时,济源黄金冶炼厂属于地方国营企业,工资待遇好,生活福利高,对农村老百姓而言,是铁饭碗,许多人都想成为国有企业的工人,有的一家兄弟姐妹好几个都在厂里上班,穿着有特殊标志的厂服,走在大街上,自豪感油然而生。

据西关村老人们讲,济源黄金冶炼厂有了名气以后,原本不甚热闹的西关村开始繁华起来,小商店、小饭店应运而生,有来来往往的上下班工人,也有业务关系的外单位人,厂门口门庭若市,热闹异常。许多人电话相约碰面,一般都会选择济源黄金冶炼厂门口,名气大,容易找。

文艺演出的“响招牌”

济源黄金冶炼厂有支“威风锣鼓队”,那名号不光在济源,就是在周边市县都是响当当的。

大凡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那时的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每年的元宵节,一些厂矿企业、乡镇都会出节目参加巡演。道路两边是拥挤的人流,围观群众只要看到济源黄金冶炼厂的锣鼓表演方队过来,都会情不自禁地拍手鼓掌,为那些戴红头巾、身穿工作服的鼓手小伙子们和精彩、新颖的节目大声叫好。

济源市每年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汇演都少不了济源黄金冶炼厂员工的身影。大合唱、运动会、演讲赛、职工技能大赛等等,市民都对济源黄金冶炼厂的参与情有独钟。参赛的队伍中经常有人说:“你看,人家冶炼厂一来,这第一名又没咱的份儿了!”

1994年,济源黄金冶炼厂改制更名为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公司,但是许多上年纪的人对豫光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他们早已将济源黄金冶炼厂根植于记忆深处。经过无数次的风雨洗礼,豫光集团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步做大做强起来,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济源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