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第一座冶炼高炉
2018年08月16日 9:30 683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崔伟
豫光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在破茧成蝶的发展史上,冶炼技术起步与革新的故事历久弥新,值得回味。
建厂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一缺人员,二少资金,更谈不上技术装备。搞冶炼离不开炉,为了尽快投入生产,1957年8月20日,厂里从新乡请来炼铅土专家杜万祥和他的徒弟申国俭。师徒俩的到来,令全厂职工兴奋不已。当时的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因陋就简,在杜万祥的指挥下,土法上马,建成了一座土平炉,也正是这个土平炉开启了豫光的冶炼之门。
为配合生产形势的发展,党支部组织开展了技术学习和技术革新活动。先后有300余人次被派往山东、四川、云南以及武汉、新乡、郑州等地市参观学习。1959年初,又派冶炼工人张玉峰到北京钢铁设计院脱产学习。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生产的发展,企业逐渐渡过并摆脱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1965年,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企业派人到栾川等地采购矿石,发展生产。同年4月,冶炼职工张玉峰等人到云南会泽、浙江温州、湖南水口山等冶炼厂学习考察,最终决定参考温州冶炼厂的生产工艺,自行设计制造0.25平方米半水套鼓风炉。8月29日,企业向工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建造0.25平方米半水套鼓风炉的请示及材料计划,概算48900元。同年,企业争取到冶金工业部投资10万元,开始建设0.25平方米半水套鼓风炉,成为企业历史上建设的第一座冶炼高炉。
据了解,第一座冶炼高炉建在西关老厂区西南角,大约占生产厂地四分之一,由张玉峰设计,杨建云下料,杨廷贵焊接。这些当初参与设计的人员,如今都已是七八十岁高龄,在他们断断续续的回忆中,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建设场景:参与设计的人员为了尽快完成第一座冶炼高炉的建设,不分昼夜地赶工期,吃住在现场,下料的忙下料,焊接的忙焊接,忙不过来的搭把手,干得热火朝天。累了,稍微休息一下,喝口水,吸口烟,提提精神。当时他们都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干劲大,乏劲小,很快又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第一座冶炼高炉的诞生,结束了企业土法冶炼的历史,进入了冶炼的“洋”时代,并将冶炼技术推向行业之巅。
老工人有对过去的怀念,怀念过去的艰难与困苦,怀念过去的奉献与担当,还有对现在公司做大做强的崇敬与欣慰!正如杨廷贵老人所说:“时代造就英雄,不同年代都会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的豫光发展得这么好,名气如此大,董事长杨安国是功不可没的,是他创造了中国的冶炼传奇!”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