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炼铅土专家杜万祥
2018年08月02日 10:6 625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韩升民
今天,在我们企业里面,提起铅冶炼,大多数人能如数家珍地说出烧结机工艺、底吹炉工艺、还原炉工艺等,然而说起豫光的铅冶炼史,还要追溯到1957年的第一台土平炉炼铅工艺,和我们的第一位炼铅土专家——杜万祥。
1957年5月,综合冶炼厂成立之初,只有6名干部和26名工人,他们根据济源矿藏历史资料和群众传说,深入太行、王屋山区进行采矿。矿石采来了,却没有人懂得怎么炼,在这种情况下,杜万祥作为“专家”被请到了济源。
杜万祥,1904年出生在山东一个贫穷的家庭,十几岁随母亲逃荒至开封,在一家资本家开设的铅冶炼厂当学徒,当时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整个社会处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之中。小小年纪的杜万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吃一个窝窝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炼铅作业,破碎矿石,推车上料,所有脏活、累活大都由他一人承担,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受尽了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但即便食不果腹,千辛万苦,也没有阻止杜万祥学习的脚步。没有在正规学校读过书的他,坚持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就这样,一干就是20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杜万祥由于技术过硬,1950年被聘请到新乡一个冶炼厂,协助设计、建设土平炉,为这个冶炼厂的技术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炼铅土专家”的名号也被慢慢叫响。
1957年8月20日,杜万祥作为技术专家被请到济源。他凭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炼铅经验和智慧,在徒弟申国俭的配合下,在济源综合冶炼厂建成了第一座炼铅土平炉。
据老工人苗邵武回忆,“杜万祥个子不高,是厂里第一个土工程师,人品很好,工作任劳任怨,在综合冶炼厂工作的9年时间里,他吃住在炉前,查数据、找资料、摸索分析,不分昼夜,时刻关注着炉况、火候,确保生产顺利。”
杜万祥作为一名炼铅土专家,用自己数十年的炼铅技术和经验,为企业带出了一支工人技术队伍,张玉峰、翟旺升、卫自动均拜他为师。
杜万祥特别爱钻研,对土平炉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人工上料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改进了炼铅反射炉、炼铜太阳炉;指导改进木制卷扬机,初步实现了冶炼高炉鼓风生产和自动上料;指导试制了电动摇床,代替了木盆手摇淘选矿石的方法;指导和参与试制出红丹、黄丹、拔铅丝、精铅等4种产品,为综合冶炼厂的技术革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非常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经常把马蹄罐上残留的、溅到地上的每粒铅米捡收回炉,每年捡回的铅粒多达4吨。正是凭着这种勤俭办企业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企业跨越了一道又一道沟壑,也正是杜万祥这种爱厂如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豫光人为企业的振兴而奋斗、拼搏。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