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1957年的记忆

2018年06月26日 9:17 654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济源有太行、王屋二山,矿产资源丰富。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除了煤窑外,其他采矿、冶炼业几乎都是空白。1957年4月7日,根据河南省委指示,济源县委、县人委决定新建包括综合冶炼厂在内的厂矿6处。5月,河南省计委批准建立济源综合冶炼厂。济源县委十分重视济源综合冶炼厂的建设,抽调王永秀、程广华、秦斌、张战法、穆德章、齐景太等6名干部和26名工人组织建厂。

6名干部中,王永秀是林县人,1949年,在八路军地下工厂修械所工作。解放后,在焦作大华机械厂任副厂长。1957年6月,调到济源,时年42岁,他是筹建济源综合冶炼厂的第一人。他懂生产,懂管理,爱钻研技术,也能简单设计房屋图纸,注重研究生产技术,比较熟悉生产。当时的土办法,都是他带领工人搞的。工作中,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和职工打成一片,在一穷二白、最困难的情况下,带领职工克服一切困难,建起了济源综合冶炼厂。1957年12月,他任济源综合冶炼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

程广华是1957年6月从孟县调来济源工作的。虽然济源离孟县不远,可也算异地他乡,但他满腔热忱,愉快地背起行囊,走上了新的岗位。当年21岁的他,入厂后,先后任通讯员、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等职。刚到办公室时,只有他一个人,既管生活,又管行政管理,还负责材料组织和人事管理。1963年,他被调出冶炼厂。

秦斌,1955年从部队转业到孟县食用油厂。1957年9月,调到济源综合冶炼厂,开始管生产、统计工作,后来抓工程建设。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写会算,非常敬业。因为在部队上受过伤,他走路腿瘸,但每天都要多次到工地,查看工程进展情况。

张战法是1951年参加工作的,原来在济源煤矿供销科工作。1957年从煤矿调到冶炼厂,当时40多岁。虽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工作认真积极,到处跑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工作几年以后,又调到了济源煤矿。

穆德章是封丘人,1949年参加工作,区级干部。1957年,他45岁左右,调到济源综合冶炼厂,在铅矿任支部书记。他读书不多,但工作积极性很高,带领职工艰苦创业,没日没夜地采矿。1959年,调到了其他单位。

齐景太也是1957年从封丘调来的,当时也是45岁左右。人很忠诚老实,工作积极肯干。他在铅矿工作时间很短,后来又回到了封丘。

1957年进厂的26名工人,分别是李宗文、李恒祥、郝复海、范中华、张延华、汤小红、杨兴海、张志仁、段舒秀、李宣杨等。

1957年5月,就是这6名干部和26名工人,成为济源综合冶炼厂的首批建设者。他们兵分两路,采取边探矿、边采矿、边基建、边生产的“四边齐进”建厂方针,深入太行王屋二山,饿了啃干馍,渴了喝泉水,先后发现了铅、铜等矿源,选择林山、小沟、清虚宫、青岗背、虎岭、孙真坟等18处矿点。结合原普查所发现的新矿源,同时在几个老洞中开始采矿。在近1个月的槽探中,初步摸清了矿石矿源,并采得铅矿石14吨。

7月22日,济源综合冶炼厂基本建设初步设计完稿,并呈报县人委。7月25日,县委全体会议研究通过,同时明确指出“争取提前投入生产,投资较少,应在采矿中试制出产品,增加收入,投资扩大再生产,以解决基建投资的不足”。

8月16日,河南省新乡专员公署工业处批准了初步设计方案。根据《济源综合冶炼厂基本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冶炼厂的厂址选定在济源县城西关。下设姑嫂山铅矿(也叫勋掌铅矿)和清虚宫、小沟铜矿(也叫林山铜矿),三矿采出的矿石运送到西关进行粉碎冶炼,全厂职工定员263人,其中管理人员28人,厂房建筑总面积2363.2平方米,国家总投资45800元。

8月20日,厂里从新乡请来的炼铅土专家杜万祥和他的徒弟申国俭进厂。各项基建工程开始施工。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建成简易厂房957平方米,办公室、宿舍641平方米。由于多方面的精打细算,生产厂房每平方米造价20元,办公室、宿舍每平方米造价仅14元。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一缺人员,二少资金,更谈不上技术设备,工人们的工资是每人每天0.3元,劳动工具是锤錾加炮钎,职工生活是粗粮60%、细粮40%。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宿舍借民房,缺少车辆用肩扛,运矿使用小拖筐,炼铅是自砌土平炉,鼓风是人工拉风箱,毛驴拉石碾粉碎矿粉,照明使用老鳖灯。铅矿巷道宽不足1米,高不过3尺,有些地方仅容1人匍匐着身子才能通过。工人们硬是一锤一錾刨出矿石,装进直径10余厘米、长近1米的布袋里,绑在身上带出,再一担一担挑到距矿上2.5公里的勋掌村,用铁轮车运到县城。

当年,矿石基本靠人往上背,然后用小筐拖出。挑矿的时候,大的筐能担200多斤,要上252个台阶。早上7点下井,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能完成一天任务。完成了以后,吃个馒头喝口水。下午3点多,接班的人一来,这一个班的任务才算完成了。当时,干部一个月20多斤粮食,工人是每月40多斤到50多斤,井下或者高温的岗位是60多斤。大家对那个年代最深刻的记忆是“肚饥”。晚上加班的管理人员,弄点白菜,拿个小锅,用开水煮一下,一人吃半碗白菜,就感觉到十分知足了。因为饿,他们便找空闲时间,到农村收过的红薯地里,挖个小的或烂的红薯,回来煮着吃。还有,爬上柿树摘点柿子充饥。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当年年底,综合冶炼厂共采得铅矿石250吨、铜矿石21吨,冶炼粗铅76吨,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