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稀土2017净利润增341.83% 稀土行业整体发展利好
2018年04月25日 7:50 7947次浏览 来源: 上海有色网 分类: 稀土
北方稀土2017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2.04亿元,同比增加99.5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01亿元,同比增加341.83%。 行业回顾: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时代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基础材料。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稀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价值持续提升。依托稀土资源储量优势,在国家大力引导和推动及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稀土行业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提档升级、应用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秩序整顿和优化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行业沿着良性轨道发展运行。 2017年,遵循稀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继续扶持和规范稀土行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行业提档升级、创新绿色协调发展。工信部等多部委联合开展打击稀土违法违规专项行动,组建整顿行业秩序专家组在生产技术咨询、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撑,在稀土开采、冶炼分离、资源综合利用、流通、出口等环节实现全覆盖,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一定遏制,稀土市场秩序有所改善;环境保护部开展环保督查行动,对稀土开采和生产领域环保不达标、不合规企业进行督查,推进绿色发展,确保环保达标;严控新增稀土冶炼分离产能,简化稀土新材料及下游应用项目审批;推进稀有金属立法进程,健全法律基础;推动六大稀土集团组建走向深入,落实稀土大集团引导行业发展、稳定市场运行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创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与稀土产业高度关联的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稀土应用产业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性能稀土磁材、汽车尾气催化、LED发光、抛光等主要功能材料产量持续增长,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新一代稀土钢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稀土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在稀土行业系列治理整顿措施及下游需求增长向好的推动下,稀土产品价格一改近年来连续下跌趋势,走出了先涨后跌、企稳回升的复苏走势,全行业利润水平同比实现较好增长,重点稀土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稀土出口“量增价跌”态势得到初步扭转。稀土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行业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兴起,全球工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快速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稀土的战略价值愈加凸显,多区域、跨领域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稀土资源开发和供应呈现多元化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稀土行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通过大力开展稀土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打击、环保督查、落实监管制度执行等,持续深入整治生产流通秩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违法违规、散乱发展、无序竞争现象得到遏制,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将稀土总量控制计划向六大稀土集团集中配置,加强政策调控引导,六大稀土集团主导行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稀土行业上下游企业紧抓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优化生产管理、推进创新研发和工艺升级、加强市场营销、开展合资合作、改进环保治理等,不断改善经营业绩。稀土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行业整体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按照新时代经济发展新思路新要求和稀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继续加大行业规范整治力度,健全稀土行业法治监管体系,改革完善稀土生产总量控制计划和产品追溯系统。发挥六大稀土集团主导作用,维护市场秩序,落实国家稀土发展战略,稳定市场运行。打击行业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市场准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和化解过剩产能,提高高质量有效供给。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深入推进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的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在稀土产业整体由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向新技术、新产品和有效供给的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将既面临先进国家在专利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又将迎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增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稀土永磁电机等领域市场需求的增加,将带动稀土应用量持续增长,推动稀土行业保持中高速发展。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稀土高端功能材料及器件,拓展稀土中高端应用,将成为稀土行业的战略重点。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