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车轮新突破 轻量化正当时河南德威股份第一条生产线正式生产 一万只镁车轮成品已发往美国

2018年04月03日 8:57 88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作者:

  3月9日,记者前往慕名已久、坐落在河南许昌的河南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访,参观国内已经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条镁车轮生产线。

德威股份副总经理孙中垚、执行董事马作坡向记者介绍了镁合金汽车车轮一次正反挤压锻造成型技术及生产线运营情况,并一起参观了生产现场。

遗憾的是,这天生产线正在检修,没能看到生产线运转的壮观场景。但是,记者还是被这条现代化的生产线深深吸引。孙中垚对记者说:“目前这条生产线运转良好,已经生产多种规格的镁车轮,今年已经开始批量发往美国。”

1103451720_副本

记者了解到,德威股份在去年8月14日首条镁合金汽车车轮生产线投产时,已经具备年产35万只镁合金车轮生产能力。同日,德威股份与美国TH Magnesium公司签约了20亿元订单的首批产品。而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3批共计1万只镁车轮发往美国。

一次正反挤压生产车轮制备方法的专利持有人马作坡向记者介绍了该项目的研发、生产线落成和镁车轮生产工艺的特点。

德威股份在2016年10月开始了该项目的实施,经过一年的安装试制,于2017年8月24日试生产,现有35万只/年的产能。2017年8月25日通过国家检测中心检测;2017年11月10日通过美国SAE检测。

谈及该项目,德威股份董事长孙秋建说:“上这个项目是冒有一定的风险的,毕竟镁车轮的工业化生产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形成生产线。”镁车轮项目一直以来只是在试制、小批量生产中,国内对其能否产业化有诸多质疑的声音,一是生产工艺成本的压力,二是能否有批量镁合金的稳定供应。

马作坡对记者说:“近1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锻造镁车轮的工艺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虽然面临很多难题和困难,但我和我的同事取得‘一种正反挤压生产车轮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

一次正反挤压锻造镁车轮技术是德威股份镁车轮生产工艺的特色,也是通过一次性的锻压制成镁车轮的成品,而不需要二次旋压,解决了生产时间长、成本居高不下的瓶颈,自动化生产能力增强。

他们的工艺流程采用镁棒-锻造-机加工-前处理-涂装-包装工序,生产一只车轮锻件只需2分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最终产品检测现场,记者看到码放整齐的各种规格的镁车轮正在等待入库、包装。

记者在一只19寸的镁车轮停留下来,这是一只为全球电动汽车生产商生产的产品。重量8.2公斤,记者单手轻松举起这只车轮。马作坡介绍道:“这只同型号的原车轮重13.5公斤,我们已经减重到8公斤左右。特斯拉已经开始了与我们的合作洽谈,试用部分型号的镁车轮。”

镁车轮到底有多大的优势?这不得不提一下汽车减重的簧下质量。

簧下质量是指非汽车悬挂系统支撑的重量,包括轮胎、车轮、刹车系统等。簧下质量对汽车的稳定性和操控性有重大意义。簧下减重与车身1∶10(车轮减重1kg等于车身减重10 kg ),减轻簧下质量可以有效提升汽车的加速性、稳定性以及操控性。

而锻造镁车轮的优势之一是节能性:镁车轮质量轻,降抵了整车质量,从而降低能耗,节约燃料,节油(电)率8~18%,减少了排放5% 。

镁车轮的第二个优势是安全性:镁车轮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好、抗疲劳性强;质量轻、降低惯性能量,减少驱动所需力矩,提速快,制动迅速;散热性能好,能使高速行驶中的轮胎热量迅速散发,减少爆胎率,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总体来看,镁合金锻造车轮比低压铝车轮减重30%~45%左右。

镁车轮的应用对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渴求意义非凡,对于我国镁工业开启规模化应用大门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作坡说:“随着镁车轮技术工艺的不断完善,不断突破,镁车轮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对于镁车轮是否能够大规模化应用和生产,还有一个镁合金锻件坯料能否突破瓶颈,稳定的大批量的供应条件。”德威股份已经和国内数家镁厂、研究院合作,完善镁合金锻件坯料的生产,德威股份在未来的时间里也将研发镁合金材料。

记者了解到,3月16日,德威股份发布公告,拟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800万股,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9630万元,主要用于公司第二条镁合金车轮新产品生产线和第一条生产线的后续完善。

德威股份表示,公司自“新三板”挂牌以来,业绩快速增长,公司为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原有产品镁合金锭进行了产业链的延伸,向附加值更高的镁合金汽车车轮产品扩展,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

德威股份在镁车轮的开发中,必然会带动国内镁车轮的研发提速,在汽车领域,未来,镁合金的研发与应用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陈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