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集团的“无并购不发展”之路
2017年08月21日 9:17 587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邱熙然
1998年,以铜加工为主营业务的海亮集团成立于浙江省诸暨市。凭借诚信务实的理念、创新求变的思维、精细化的日常管理、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海亮集团逐渐成长为以涵盖有色金属、基础教育、地产建设、生态农业、产业金融、环境保护六大产业为主的多产业板块的国际化大型综合企业集团。2016年,海亮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02亿元,总资产711亿元。同年,海亮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08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3位。海亮的并购经验丰富,对我国有色行业优化存量、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提供了优质范例。
回顾海亮近2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可以说并购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89年,创立诸暨县铜材厂;1995年,创办海亮外国语学校;1999年,组建无行政区划集团公司;2002年,涉足房地产领域,同年,海亮铜加工材产量超过10万吨;2004年,海亮拓展贸易领域,组建金属贸易集团;2007年,海量首次“出海”,在越南设立工厂;2008年,海亮成功在香港上市。此后的2012年到2014年,海亮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在进入农业领域、筹建财务公司、收购香港科浪的同时,着重管理变革和人才引进工作。但是,2016年开始,海亮决定战略转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旗下产业进行转型,朝着既有利于社会功德,又能实现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海亮集团董事长、总裁曹建国说:“我们要打造一个以‘大制造’‘大教育’‘大健康’为核心的全新海亮集团,而地产建设、产业金融等板块将被区划。最近,我们已经出让了海亮地产55%的股权,金融产业也将逐渐从集团业务中剥离出去,而生态产业将被并进大健康板块统筹发展。”
并购在海亮战略转型中的实践
海亮立足实业,坚持实业,做强实业,致力于成为引领铜加工行业发展的国际化百年企业。并购战略可以通过自建基地扩大产能,但是存在市场产能过剩的风险。并购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便于吸收其他企业优秀的管理、品牌、销售经验,弥补自身缺陷,实现突破式的发展。“海亮股份是伴随着并购的发展而发展的。”曹建国说。基于扩大产能的目的,1998年收购上虞铜管厂(浙大校办工厂)、1999年收购桐乡运河铜管厂,由此,海亮的铜管产能由开始不足1万吨,迅速发展到3万吨,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产能过剩、技术革新等问题,海亮依然选择用并购来解决,2016年完成对美国空调制冷和水暖批发行业领军企业JMF公司100%股权收购,拓展海外市场;基于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的目的,2016年尝试收购金龙股份;基于提高技术、丰富知识产权的目的,2016年成功收购诺而达(Luvata)旗下三家公司亚洲业务和全球知识产权。“金龙是值得尊敬的企业,是行业内的标杆。今后,我们将继续保持和金龙的密切合作。”曹建国表示。
本着服务社会、泽被后人的想法,海亮在为社会贡献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努力为有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提供教育服务。2015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上市,海亮教育正在为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民办(私立)教育品牌的目标努力着。为了支持这一战略的实现,海亮通过自建、并购、托管、PPP等的模式发展壮大教育板块。曹建国表示,教育并购一方面可以更快速地实现做大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为原先学校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收入水平、丰富教学内容,补充优质的特色化教育提供支持。
并购对于海亮的健康板块来说也很重要。2016年12月30日,海亮集团独资25亿元,与浙江大学、浙医二院、临安区政府签署四方协议,共建浙江大学肿瘤医院,并捐赠2亿元支持浙大肿瘤学科的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并购活动在‘大健康’产业的推行,一是有利于给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国家医疗改革;二是有利于打破医疗资源供给不公平的现状;三是利用民营资本,有利于引进公立医院不能引进的高端医疗设施设备。曹建国表示,海亮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一定是通过并购来实现的,绝不会自建医院。海亮的目标是,一方面,收购优质的公立医院,知名度、经营状况好的私立医院以及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在澳洲肉类养殖和国内健康蔬菜领域拓展市场。结合这两方面内容实现“大健康”产业发展。
海亮并购引发的几点思考
对外并购关键点,首先要明确并购目的、规模扩张、品牌输出、品牌提升、技术提升、控制市场等需求。其次,选择合适目标,考虑自身的资本实力、并购成本,经济成本、预期收益。再次,是抓住正确时机。并购成功的几个要素,一是开展高效的谈判,二是选择优秀的顾问,三是实现顺利交割,四是推进高效的整合。曹建国说:“没有谈判不成的合作,而顾问的能力决定谈判的结果。顾问的建议不足,会让自己处于谈判劣势。海亮的财务顾问都是选择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我们的律师会选择美属的,而且是最高级的,这样才会在谈判中保持地位优势。交割方式也很重要,但最难的是高效整合部分,尤其是文化方面。企业收购进来以后,技术和经营很容易被整合,最复杂的就是取得认同。有时候可能‘动毫毛则动全身’,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并购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行为,决策者必须对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和清醒的认识。如果并购不是出于战略需要,而是由于偶尔的因素而突然对目标企业产生兴趣,或者出于有机会就抓住的机会主义心理,盲目跟风是绝对不行的。”曹建国说,“并购必须是出于实际需要考虑的,盲目并购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在毫无准备之下就卷入并购浪潮,这些都会增加决策上的风险。并购之前,要考虑战略目标是否明确,评估程序和标准是否科学有效。还要放眼全球,对本公司及目标公司从战略合理性及财务合理性角度进行充分评估。此外,还要思索企业自身实施对外并购的能力是否有清醒的认识。并购需要较强的整合能力、较强的管理水平和优秀的管理团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缺一不可。
并购中需防范的风险问题
并购过程中还要注重防范法律风险,包括常规法律风险和额外法律风险。决策者需要了解《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对并购的规定。曹建国说,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有反垄断及相关机构,如美国《谢尔曼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和英国《城市守则》等,知识产权同样有相关的特殊法律保护。并购完成后,若对目标公司进行调整或裁员时,务必了解当地劳动法规对裁员的要求、对雇佣当地人员的比例要求。比如,当年TCL并购汤姆逊时,不知其裁员超过10人务必与工会谈判,导致重组计划迟迟不能实行。
还要注意一些发达国家援用的特别法律。举几个例子,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时,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总统对此审查;中石油并购PK公司案中,哈萨克斯坦把石油视作涉及民族利益的战略资源对并购加以控制;百事公司收购法国达能公司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法国社会尤其是各大工会的强烈不满。而发展中国家相关法律存在调整真空,常常通过紧急立法对特定外资并购进行监管。由于立法技术不高,有关规定模糊不清,有权机构往往可能处于特定目的而作出对投资者不利的解释和适用。
并购中也需要注意和规避财务风险问题。如果并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对目标公司的调查研究不足,信息收集不充分,会影响资产的有效性、隐没负债(或有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净运营资金、利润正常化等并购因素;是否能按时足额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则涉及到融资风险,市场环境、国家政策、融资能力、融资结构都需要考量;支付方式的选择,对并购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影响,选择现金收购、综合证券收购还是换股并购,会对并购最终成功与否产生影响。
曹建国说,除此之外,还要防范注意恶意并购及反恶意并购;政治风险,如党争、宗教、战争等问题;整合风险,如文化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业务整合风险、管理制度整合风险等;经营风险,如道德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监管风险、汇率风险等。
链接
8月16日,证监会发文称,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这一表述让并购重组市场颇为兴奋。从6月份开始,并购重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6月份,证监会召开了11次并购重组工作会议,7月份召开9次,两月共计审核49个并购重组项目,接近前5个月的总和。
对于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证监会给出了四大方向:一是并购重组促进技术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服务业新业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共发生并购重组交易270单,涉及金额3253.31亿元。二是并购重组助推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做优做强。2016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678单,交易金额1.02万亿元,占全市场并购重组交易总金额的43%。三是并购重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上市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上市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并购重组,通过资本“走出去”,把先进技术和管理“引进来”,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升级。2016年全市场共发生跨境并购103单,涉及交易金额1118.18亿元。四是并购重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去产能、去库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8大产能过剩行业共有118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合计交易金额2336.78亿元。证监会还表示,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的各项改革和监管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并购重组市场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不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