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科技产品矩阵:产品涵盖11大类50余种、近千个规格
2017年08月04日 8:50 568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稀土
站在内蒙古白云鄂博主峰极目望去,主矿、东矿两个采场已经成为千米深的巨大宝盆。这个世界最大的铁、稀土、铌等元素的共生矿山,每年可采出铁矿石1200万吨,按照原矿中稀土品位6%计算,每年可顺便采出稀土约72万吨——“中国稀土谷”实至名归。
在包头市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门口,一辆崭新的“驰影磁共振诊疗车”成为当地工业旅游的新宠。“该产品囊括超小型磁体、远程会诊、互联网传输、卫星通讯等技术,涵盖临床医学、影像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及领域。”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中告诉记者,“其中,车载集成型磁共振和扁鹊飞救远程系统,可实现对救护患者24小时观察监护和远程医疗指导,可广泛运用于基层诊疗、卒中急救、精准扶贫、应急保障、抢险救灾、野战救护等领域。采用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先进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从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到最先进的终端应用,包头走过了数十年不凡之路。“稀土+”成为包头工业的亮丽特色,稀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稀土科技产品矩阵已经初步形成。
以开发利用为先导,建起完整生产及研发体系
包钢稀土展览馆里,我国着名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矿物学家何作霖先生的铜像静静伫立。1927年,丁道衡随中国、瑞典科考队发现了白云鄂博矿藏。7年后,何作霖第一个在白云鄂博矿中发现了含有稀土矿物。如今,以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先导,包头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及研发体系,在稀土采矿、选矿、冶炼、分离、应用等领域开发出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成为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摇篮。
“不要行政级别、不要事业编制、不要研发大楼”,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矢志“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企业家”。成立刚刚两年,已与地方企业联合共建了稀土永磁材料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孵化了中科世纪、中科拓又达等高科技企业8家,建成了“稀土农用光源”等科技成果应用基地2个,开展稀土钢应用研发等重大科技项目38项。尤其是建成了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规模化、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示范线”,并于2016年11月3日下线了第一批稀土着色剂产品,以性能优异、成本低廉、无毒无害为塑料、塑胶、油漆、油墨、皮革等领域带来“染色变革”。研发中心主任迟建义介绍,“正是由于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可以替代目前使用的有毒有害有机颜料,可以替代含镉含铅的重金属颜料,实验室成功开发出稀土口红”。
不怕坐冷板凳,培育工匠精神
科技牵引产业走,产业助推科技行。包头稀土研究院成立5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课题1900多项,取得各类成果700多项,专利授权100多项。
为打造稀土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包头稀土研究院建设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稀土材料中试基地,目前已入驻稀土合金、磁性材料和高分子稀土助剂3条中试线。在磁制冷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专家黄焦宏的实验室,陈列着他前后研制出的3代磁制冷冰箱样机,其中第三代冰箱已试验成功,常温下的饮料放在冰箱内半小时即可制冷到10摄氏度以下。
“我们用的磁制冷有别于现在的气体制冷,用磁性材料和水做媒介,比现在的气体制冷要节能一半左右。”黄焦宏说,“整整用了18年时间,稀土院才为国内外多家单位设计出稀土基磁制冷材料,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工匠精神伴我行”。
瞄准“高精尖”,走好品牌路
6月9日,包钢薄板厂“稀土在钢中应用”研究开发团队荣获“包头市优秀科技团队”。近年来,该团队与兄弟企业成功研发出稀土钢,以优良的防爆性能取代了进口的同类产品。在他们的努力下,薄板厂已经成功开发出稀土风电钢、稀土高强钢、稀土法兰钢、稀土耐磨钢和稀土电工钢等稀土钢产品,为包钢产品走“高、精、尖”品牌道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包头的北方稀土集团已拥有37家包括直属厂、分公司和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分布全国11个省份,拥有稀土选矿、冶炼、功能材料、深加工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原材料供应商。目前,“中国稀土谷”包头的稀土永磁、抛光、贮氢、发光、催化五大功能材料开发进入国际前列,具备年产100台核磁共振仪、700万只镍氢动力电池、10亿颗LED封装能力,可生产11大类50余种、近千个规格的各类产品。除了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生活领域,还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长征”系列火箭、“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着重要的元器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力)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