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大宗商品发展战略雏形初现

2017年05月12日 9:2 2744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交易所

  香港要转型,港交所也要转型。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5月10日和11日连续两天参加“LME亚洲年会”的活动上不断提到这个问题:“众所周知,香港资本市场传统上是一个股票市场,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是中国内地企业首选的海外融资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香港资本市场的功能也开始逐步转型。”
  2010年到任港交所的李小加陆续推动了沪港通、深港通实施。而在今后的二十年里,他认为,香港将会发展成为集股票、大宗商品与外汇为一体的全方位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作为港交所转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的大宗商品战略将分为期货和现货两部分,其中期货将逐步实现与内地交易所互联互通,而现货布局则已基本定型:5年前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已打下基础,同时地处深圳的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则正紧锣密鼓筹建中。

  新机遇凸显
  随着中国与全球市场不可逆转的融合,内地投资者国际化资产配置的提速以及中国与国际大宗商品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港交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6年1月时,港交所公布了《战略规则2016-2018》,称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是随着中国与全球市场互相融合提速,要在香港构建一个最有效的跨市场互联互通平台;同时发展一个植根于香港、汇集中外产品的本地市场。
  “我们希望发展成为内地客户走向世界以及国际投资者准入中国的首选跨资产类别交易所。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在定息及货币产品以至大宗商品领域,建构新的价格发现平台,确立基准价格,与开发风险管理工具,配合交易所一向既有的股票及衍生品业务。”当时香港交易所主席周松岗表态就已表明了大宗商品战略对港交所的重要程度。
  “香港人多地少,缺乏发展腹地,也没有大宗商品发展的传统,我们需要寻求符合香港实际、发挥香港所长且满足国家所需的独特的大宗商品发展之路。”5月11日,李小加表示,港交所正在探索一个“两条腿并行”的大宗商品发展战略:期货战略——与内地交易所互联互通,互挂互惠;现货战略——走出去买、走进去建。
  继沪港通、深港通成功后,李小加透露,其正与内地期货交易所深入探讨互联互通、互挂互惠模式,考虑过各种合作方式。“我深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在期货领域找到互惠共赢的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商品通"。”

  “两条腿”走路
  而在现货战略上,囿于香港的地域狭小,李小加表示港交所的战略选择是“走出去买”和“走进去建”。“"走出去买"即海外兼并收购。2012年,我们成功收购了具有140年历史的伦敦金属交易所,走出了并购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第一步。"走进去建"就是回到祖国腹地,与内地监管当局和机构深度合作,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新建一个扎根内地、服务实体、合规守法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打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弥补市场空缺,助推供给侧改革。”
  不论是走出去还是走进去,港交所战略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利用香港独特优势,将“走出去”收购的平台与“走进去”建设的平台有效地互联互通,利用自己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加快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东移。
  “这对于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预计未来十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将达2.5万亿美元,其中相当比例将是大宗商品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对内地而言,如何有效管理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也将直接影响到"一带一路"大战略下的许多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李小加坦言,“一带一路”沿线有香港和伦敦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如果其“两条腿并行”的战略顺利实施,那么港交所就可以把伦敦和香港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体经济需求以前海为节点进行对接。
  毫无疑问的是,设立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将是港交所大宗商品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