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茶叶稀土限量标准撤销
2017年05月03日 8:38 5381次浏览 来源: 中国食品报 分类: 稀土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稳步扩大,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16上半年,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扩增至431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387万亩,投产率达78.5%。茶叶总产量增加至227.8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519.2亿元。在国际上,中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茶产业也在不断走向规模化、现代化、正规化。中国年产茶超过200万吨,人均喝茶接近600克。
茶叶稀土限量标准日前传出撤销的消息,对茶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解决了长期限制茶叶发展的大问题。但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茶产业在发展规模扩大的同时,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以产能过剩和消费群体狭小最为突出,因而解决好生产端和销售端的问题对茶产业而言至关重要。
茶叶稀土超标问题得以解决
据文献资料显示,稀土可能具有生物吸收与富集性、脏器组织的蓄积性及免疫毒性和生殖毒性,对稀土毒性的认识由原来的“可以忽略”转变为“长期低剂量暴露毒性”。从我国食物中目前的稀土元素含量水平来看,除了茶叶、食用菌、藻类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外,其他各类常见食物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
茶叶稀土超标新闻多次引起消费者关注,自从稀土超标问题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里之后,消费者开始质疑茶叶到底能不能喝?稀土与农药残留并非一个概念,稀土等重金属是不溶或者微溶于水的物质,很难泡出来。即使稀土能泡出来,按照一个人每天冲泡15克茶叶,通过饮茶摄入的稀土含量还不到人的日均可摄入量的0.15%,远低于按卫生部实施的将茶叶中稀土含量限定为2.0毫克/千克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十多年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为代表的中国茶叶科研界诸位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无论是一般人群,还是高暴露人群(长期饮用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的紧压茶人群),茶叶中稀土元素的暴露量不会对饮用者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这个研究结果为修订食品中稀土限量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日前,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信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7)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解读,其中规定:不再为包含茶叶在内的植物性食品设置稀土限量标准。这意味着困扰中国茶企特别是乌龙茶企26年之久的“稀土超标”问题,最终在各方详细论证和努力之下,得到圆满解决,同时也向消费者传递了可以放心购买国内合格茶叶产品的信号。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稀土标准取消,将迎来至少三大利好。首先,稀土限量标准的撤销,将为茶叶出口破除壁垒。业内专家曾表示,我国设定的茶叶稀土标准成为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壁垒,该标准的撤销,能够消除消费者对中国茶叶的误解,并进一步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第二,为茶企发展解除桎梏。据历年报道显示,福建、湖北、江苏等多地茶叶都被检出过稀土含量超标(≥2.0毫克/千克)。各地食药监部门对抽检中发现的超标产品,多采取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方式,并对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置。而现在稀土限量标准的取消,更正了茶企多年遭受的不公,也为茶企发展助了力。第三,茶产业将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陈宗懋在谈到稀土限量标准取消后表示,标准的撤销不意味着茶叶生产可以忽略稀土元素的安全性,茶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还是要清洁化,确保食品安全。
产业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在谈到茶产业发展主要问题时表示,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在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3个方面的发展问题。
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这一现实对茶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据调查,春茶采收期间平均采茶工短缺比例为20%以上,预计随着新增茶园投产,未来若干年内采茶工短缺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伴随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带来的是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茶叶生产的物质投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在售价走弱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高幅提升,将不断压缩经营利润,从而挫伤生产积极性。
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压力加大尽管目前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每年都在97%左右,但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国内看,消费者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物几乎是“零容忍”;从出口看,进口国的安全限量标准越来越严,部分水溶性农药超标和环境污染物超标已成为近年我国茶叶出口受阻的首要原因。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与潜在的产能过剩并存,新世纪以来,全国茶园面积每年增加100多万亩,一方面通过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叶未被利用而滞留在树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40%以上的产量未能采收,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茶农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而面积的过度扩张,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目前全国尚有近1000万亩茶园未投产,全部投产后,按照当前单产水平计算,总产量将达290万吨,加上技术进步、夏秋茶的利用等因素,总产量将会超过400万吨,如果市场开拓跟不上,将会出现供求失衡。可制原料的被浪费,从实际情况来见,主要在夏秋两季。资源浪费如此严重,不仅仅是粗放经营的低产低效问题,也不仅仅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鲜叶综合利用率过低的问题,它还突出表现出了机械化采制、茶叶深加工、茶制品多元化等诸多方面的严重不足。解决好这些问题,又绝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增产增收,至少意味着,由于多元供给的充分,原料综合利用率的大幅提升,以及采制机械手段大规模的运用,消费者得以享用到更丰富、更实惠的茶制成品。这对于茶产业的良性、健康、快速发展,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十三五”期间,我国茶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现代茶业的内在动力。
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当前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为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作业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加强茶园田间作业机械、农艺农机融合、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等研究,集成各项技术,形成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模式,制定技术规程,在典型茶区进行规模化示范应用,以提高茶叶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加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当前我国茶叶生产中普遍存在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安全的问题,依据我国茶叶主产区环境和茶类特征,制定茶园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优化茶园土壤培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及运筹、营养诊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完善茶园病虫预测预报和性信息素、病毒、窄波灯杀虫、挥发物诱杀等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筛选适宜茶树的复合肥基准配方、高效新型肥料和低毒低水溶性农药,熟化适应种植方式的肥料农药施用设备和航空施肥施药技术;在不同实施区域内通过对共性技术的组装、集成、优化,构建区域性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并进行区域示范和推广应用。
加强茶叶多元化加工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当前我国茶叶生产存在潜在产能过剩,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开发适合市场需求和大众消费的优质茶及多元化茶叶深加工产品为目标,开展机采机制绿茶、红茶、乌龙茶的精制拼配技术集成和优化;出口茶、边销茶降本提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制以茶粉、茶叶提取物或茶叶副产物等为原料的茶食品、茶饮料、茶饲料添加剂、茶用品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通过在重点企业和重点产茶县的产业化示范应用,逐步推动我国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加强营销创新扩大消费群体产能过剩是茶产业现今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中老年人是茶叶消费大军,而年轻消费者却鲜少关注这一产业,但不可否认,年轻消费群体市场潜力巨大,如何发掘市场潜力,做好市场宣传及营销吸引年轻人,消化产能过剩,这是当前茶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茶叶营销应该怎么做,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喝茶呢?借助年轻元素,培养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让茶叶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无缝对接,传授茶叶知识、识别茶叶品种,培养喝茶意识,在洞察年轻人消费者习惯的基础上、在茶业既有特色基础上突出创新特色,主动去吸引年轻人,持续不断地深入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做品牌的实质是抢占资源,推广茶叶要抢占心智资源。培养年轻消费者对茶叶属性的知晓和认同,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沟通和引导年轻群体接纳和点评推广,以年轻人特有的方式传播中国茶文化。我国茶叶企业大多规模小,应该在品牌营销时适度采用聚焦原则。如果不能聚焦一个城市的年轻人,至少要聚焦一个城市的某个核心区块的年轻人,在品牌接触的时候就能打动年轻人,让年轻人进入茶的世界。(本报记者郑莹)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