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补贴大限到了怎么办?
2017年02月23日 9:16 255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锂 作者: 岳振廷
新春伊始,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在业内引起极大的轰动,其中,大家最为关注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补贴要在2020年完全取消。
这一消息,可谓是一声惊雷,震醒了不少靠补贴过得滋滋润润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震醒了那些浸洇新能源电池行业多年或盈利或亏损的企业。大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但核心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大限时间到了怎么办?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为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采取的是“扶上马,送一程”的举措,努力拉近我国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距离。政策倾斜的结果,也确实达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同行几近比肩的地步。数据显示,凭借着政策的强大助推,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50.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这是让我们新能源汽车行业值得自豪的事情。
但在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发展过分依赖补贴,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出现,如部分企业贪图补贴红利,在缺乏必要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东拼西凑,一窝蜂地去做电动汽车,搅乱了市场的正规秩序,造成了国内目前新能源汽车品牌众多、无序竞争的局面,极大的损害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某些企业嚣张的骗补及不思进取等现象的存在,重新调整制定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就水到渠成。
面对补贴大限,新能源汽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设置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大限,是国家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想让新能源汽车从政策导向型转为市场导向型,通过补贴的逐步减少来倒逼企业自身造血,让有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脱颖而出,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但现实问题是:仅仅要在三年这样短的时间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就要取消,意味着汽车价格将会有个全面的提升。若新能源汽车价格提升,更多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就会在与汽油乘用车的权衡中,转而购买有成熟技术、成熟市场的汽油车,这种结果肯定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相违背。
就拿北京市的补贴来说,按照新政规定:2016年续驶里程为250公里以上的电动汽车,国家补贴为5.5万元,北京市地方补贴5.5万元。今年,同样的车“国补”降到了4.4万元,“地补”只有2.2万元,购车成本直升4.4万元。那么,这4.4万元补贴的减少会被厂商自我吸收,还是将作为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呢?据了解,北汽新能源汽车在新政发布伊始便对外发布信息,称2017年春节前北汽新能源全系车型不会涨价,公司将出资承担补贴减少的相应差价。而公司出资,资金从哪里来?肯定是用内部利润进行填补或者是将成本对外转嫁。就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形来看,前者的可能不大,因此公司自我成本的消化,就意味着向整车成本的“大头”——新能源动力电池方面进行转嫁。有专家就指出,现在的电动汽车之所以比一般汽车贵,最主要是因为电池以及其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太高。一辆A级电动汽车需要装备25至30千瓦时的锂离子电池,电池成本就相当于一辆本土品牌A级车的售价了。因此,电池的价格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面对汽车的补贴大限和新能源汽车成本的转嫁,很多新能源电池企业十分的纠结与无奈,怎么办?众多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也十分的清楚,在目前动力电池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想消化掉电池高额的成本谈何容易!其实大家也清楚,为新能源汽车的“断奶”是早晚的事情,可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早。
资料显示,一些为新能源汽车工业提供电池的企业,在汽车补贴的环境下拿钱“砸出”了核心技术,因此日子过得十分的滋润。以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沃特玛、亿纬锂能、比克、中航锂电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在产品和技术上都走在了前列,且能将电池年产能力达到80亿瓦时的规模,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寡头效应已经慢慢体现出来。但是更多的一些钱没有少投却没有掌控核心技术或者说资金缺乏也不掌控核心技术的企业,本来日子就过得有些紧巴巴的,资金的窟窿十分的巨大,研发力量十分的薄弱,如今面对这样的成本转嫁,他们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目前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已经基本确定。对一些新能源电池企业来说,在新能源这个大池子里“浑水摸鱼”优哉游哉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面对汽车成本转嫁的压力,是利用这还有政府补贴的三年时间狠抓研发和技术?还是拿一天补贴做一天新能源?考验的是电池管理者的眼光和规划。对于有市场有利润的动力电池企业,要做的就是研究市场需求,挖掘潜力,推动产品创新,以创新赢得市场;对于那些还盯着补贴过日子,利润及研发力量都十分薄弱的企业,重组将会是一个最佳途径;还有一些趁新能源动力电池门槛低的时候进入该领域并想趁机捞上一把的企业,笔者给的建议就是赶快退出,因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竞争将是新能源电池的技术之争,没有掌控新能源电池技术的企业,必将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淹没。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