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积极创新 全力扩大交易规模

2017年02月12日 10:23 53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稀交所”)2016年积极作为,大胆转变经营机制,引进来自国内知名交易所高级人才组成的专业化经营团队进行业务运作经营,开发新的交易系统,采用现货发售和产能预售的交易模式,在创新经营方式、扩大交易规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成绩优异,来源于稳如磐石的改革定力
  总的看,稀交所2016年运行良好,这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分不开地,让我们看到了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曙光。
  一是成交额破“千亿”大关。截至2016年12月1日,稀交所当年累计交易额达到1011.1523亿元,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28.45%;交易量55.2万吨,同比增长148.76%。目前在库产品货值已超过20亿元,是全国唯一以稀土实物入货来保障参与交易各方交割的交易所,这既保证的交易的合法、合规、适业,又发挥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二是新产品上线增多。稀交所现货交易平台已上线氧化镝、氧化镥、氧化钇、氧化钬、氧化镱、氧化铥、氧化钐、氧化铽、氧化铒、氧化铕、氧化钆及氧化镨钕等12个品种,保障了稀土原料产品的交易需求,为稀土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供销渠道。
  三是会员量大幅增长。已发展了广东广晟有色、四川盛和资源、上海和利稀土等发行会员7家,经纪会员8家,贸易会员120家,交易商达到1227家。
  强化定力,努力实现新常态下转型升级
  (一)多措并举 创新经营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改革经营机制,积极引进专业化经营团队,从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天津商品交易清算所、北油所、深圳前海交易所等聘请了专业高级人才进行专业化运作、经营,补齐了原来在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经营短板。
  二是打造交易系统。新交易系统于2016年6月6日上线运行。主要采用交易商品先质检入库并集中监管,后上线交易的纯现货发售交易模式;同步研发了产能预售交易模式,成为国内目前较少的能完全符合国家对交易所的相关监管要求,并满足稀土产业上下游企业实际交易需求的交易模式。在交易终端上,采用目前主流的云计算模式,提供从PC客户端到手机移动终端(财富稀土、微稀土、人人有稀土等)的云接入模式,极大的方便了交易商市场参与的便利性。
  三是完善仓储检测。稀交所已经确定内蒙古储备物资管理局一三七处、江西储备物资管理局九三三处、广东储备物资管理局八三六处为指定交收仓库,可为稀交所交易商提供安全、便利、标准的现货交收与监管服务,确保交易产品的安全性;确定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包头稀土研究院理化检测中心和包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等国内权威稀土质检机构为稀交所提供独立的第三方质检服务,保证稀交所平台上现货交易的可靠性。
  (二)打造指数 引领发展
  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合作,利用稀交所交易数据编制中国稀土价格系列指数。经过一年多的产业调研和对历史数据、实时交易数据采集,2016年12月1日,中国稀土价格指数试运行,同步计算每日价格指数,并推出“中国稀土价格指数日报”。中国稀土价格指数包括稀土综合价格指数、稀土应用板块价格指数(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四大板块)以及相应的稀土单品价格指数。系列指数的推出,有利于逐步增强中国稀土产品国际定价权和产业话语权,对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跨境贸易 走向世界
  与北京至简云图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共同打造稀土及稀有金属跨境交易B2B平台,开展“大贸易”。通过北京至简云图连接全球第二大云公司德国思爱普(SAP)公司,将国内稀土产品接入全球供应链,帮助稀交所交易平台上的稀土上下游企业与全球优质采购商对接,开启新型跨境电商的便捷通道,同时拟开设离岸交易中心,在自贸区或海外建设离岸交割库,实现一个平台走向世界。
  坚定清醒,扛起推进稀土新发展的使命
  一是不断优化稀土交易市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稀土市场流通秩序,力争将稀交所打造成为中国稀土产品的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信息中心和投融资中心。
  二是积极发展新的交易模式。更好的贴近和满足稀土产业实际大宗现货交易的实际需求,反应稀土产品的实际价格与价值,尝试推进稀土产品的期货交易,最终形成稀土的中国定价。
  三是大力开拓跨境贸易市场。在香港设立稀土交易所,在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美国纽约设立稀土境外跨境交易中心,成为全球稀土行业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第三方交易平台。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