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推动我国稀土中高端应用产业发展
2017年01月01日 20:40 5096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分类: 稀土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稀土材料在军事、石油化工、冶金、纺织、陶瓷、玻璃、永磁及催化剂领域,特别是在高新材料和高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虽为资源大国,但稀土中高端应用技术水平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简称:湖南稀土院)为了着力解决稀土金属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问题,拟投资5100多万元建设稀土应用研发、中试及检测服务平台。该平台建设周期24个月,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截至目前,完成项目建设投资773.5万元,全部为自有资金,整改车间面积448m2。
湖南稀土院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较早从事稀土材料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机构之一,是我国军工稀土新材料研制开发的定点单位,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湖南省经信委认定的新材料企业,是我国稀土材料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稀土中高端产品应用技术的进步,必须依赖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经过五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湖南稀土院积累了先进的稀土应用研发、中试及检测技术和经验,为稀土应用研发、中试及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保障。
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湖南稀土院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建设有“工业产品(稀土冶炼及加工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湖南省)实验室”、“湖南省稀土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稀土能源材料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稀土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湖南省经信委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为湖南省乃至整个中南地区行业内企业及相关高校提供政策、技术、产品、市场等多方面的全程服务。
优秀的人才队伍
拥有稀土金属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生产、检测领域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8人、高级工程师26人、博、硕士33人,具备一支技术实力雄厚、专业覆盖面广、操作技能扎实的人才队伍。并于2014年度签约钟掘院士及其专家团队,通过科研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等方式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组建了湖南省“院士工作站”,培养并打造了一支在高性能稀土材料领域具备很强原始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团队和服务团队。
强大的技术支撑
湖南稀土院建院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防工业科技局及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其中“XX储氢材料的研制”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近5年来,该院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77项,其中863项目3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专项2项。在军品方面,该院自主研制的4N级金属锆一举打破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纯度金属锆的禁运现状,保障了国防军工的发展;自主研制的空间电推进用高性能阴极材料已成功为我国某军工航空单位用型号配套;在民品方面,高纯稀土金属及其靶材、汽车尾气催化剂及其器件、固体燃料电池用固态电解质、超高压变压器用稀土铜导线、热喷涂大颗粒球形稀土氧化物粉体材料、镁稀土合金、铝钪合金、稀土有价元素回收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和参与国家标准制定18项,申请国家专利48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项;发表科研论文89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项17项。
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在稀土冶炼分离、材料开发、分析测试等各方面均配置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中试及检验检测设备。尤其近年来先后引进了ICP-MS光谱分析仪、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差热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碳硫分析仪、氧氮分析仪、氢分析仪等一大批先进分析仪器20多套,以及包括真空电弧熔炼炉、真空感应熔炼炉、中频感应电炉、真空碳管炉、高品质镁合金连续铸锭炉、真空碳管炉、两辊冷轧机在内的中试生产设备40余套,生产装备及技术质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一直为全国稀土标准委员会单位之一。先后主持参与109项国家、行业及省级标准的制定。近年来,主持完成了《金属钪》、《氧化钪》、《铝钪合金》等32个行业及国家标准的制定,保持了高标准的质量体系和各种试验、检测环境,同时也为中小企业生产及产品检验提供了行业标准的参考和依据。
湖南稀土院“稀土应用研发、中试及检测服务平台”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导向,符合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该平台的建设,将充分利用和发挥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在稀土金属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研发及分析检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湖南及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稀土材料在中高端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极大发挥我国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有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效延伸稀土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我国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