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保护 必须澄清的几个观点
2016年12月14日 9:21 572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土 作者: 岳振廷
2012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曾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我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但是稀土定价权却不在中国,稀土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严重背离,到2016年这样的经营局面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且还有恶化的趋势。我国稀土行业除了极个别产品出现涨势外,大都处于低迷状态,如此珍贵的稀土卖了个“土”价钱,还给我们留下了资源和生态的破坏,这样的现状对我们来说必须转变并加以管控。
转变,就是转变我们对稀土的观念。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个观点估计是没有人反对的。但一些专家对稀土的重要性承认是承认,可对如何做好稀土的管控却有不同的观点。除了大家所知的“严控”观点之外,还有“稀土不‘稀’论”、“稀土替代论”和“稀土无用论”,这些观点时不时从一些人的口中或媒体平台传播出来,干扰了我们国家稀土管理的思想统一和行业政策的制订,不自觉成为了国外某些企业想操纵中国稀土的“应声虫”。
稀土不“稀”论认为,稀土称之为“稀”已经过时。用他们的观点就是过去是因为探矿业的落后而发现的少而称之为“稀”,如今随着探矿技术的进步,已经在国内发现了愈来愈多的各类稀土矿,国内储藏的稀土矿可以让世界用上一千年,因此我们可以敞开供应,不必对稀土进行出口的限制,且卖低价是市场行情。
也许是为了配合国内一些“专家”的观点,也许是为了扰乱我们制订稀土政策的“定力”,日美等国到处放言,日本说在太平洋上首次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稀土矿藏,而且其储量甚至要比陆地所发现的稀土资源总量要多出千倍,新发现的资源基地将帮助日本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不仅仅日本人有着从海底采矿的想法,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英国分公司也曾宣布,希望借助于机器人从水下提取高浓度的复合金属矿物质。可是日美这样消息放出去已经几年了,他们的“发现”结果如何目前没有答案。而真实的结果,2010年10月的一期《人民日报》说得明明白白:“日本在过去的10多年间低价购买了大量高质量的中国稀土,并加以储备。据专家分析,日本稀土储备量足够用上几十年。”过去日本是买中国的廉价稀土,现在还是,那么日本曾经新闻报道过的、拟挖掘的太平洋里储量巨大的稀土矿藏呢?没有后续文章,也没有见到他们挖出一块矿石。日本这样的大“忽悠”,放言要国内放开畅供稀土的那些“专家”是否该清醒和反思一下呢?
“稀土替代论”认为,如果中国将稀土的价格抬的太高,那么市场选择的结果就会出现新的替代,对中国的稀土出口不利。但笔者认为即使是“替代”稀土,也仅仅是某些产品某些功能上的替代,整体的稀土替代根本是不可能的,除非发生突变性的产业升级如模拟电视被液晶电视替代,或者说胶片相机被数码相机替代等。另外也比如空调行业因为铜价高涨,一些空调企业设计用铝管替代铜管,但无论是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铝管是无法与铜管相比的,结果是铝管只是在某些低档品牌车辆空调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在家用空调方面一直没有实现“替代”。
笔者认为,国外的稀土同行其实也明白,稀土的价格高是因为开采成本费用高。比如修路的费用、开采的费用加上资源破坏后恢复保护的费用,开采出的稀土价格当然不会低,更不用说资源税收方面了。要知道,一个地方一旦被开采稀土,有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无法恢复原貌。而目前我们出口的稀土大多都是没有包括土地保护和恢复费用、百姓的安置费及资源税费,当然价格就低。这也就是为啥一些国家明知自己有稀土矿藏,就是不敢也不能开采的根本原因。
当然,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替代,越是替代,稀土的用途将更广泛。如一些新型设备的电子部件或者电子产品,灵敏度越高或者功能越强大,需要稀土的地方就越多。另外近日读到一条消息知悉,美国即使计划大规模开发国内的稀土矿,但美国还是缺乏一些耐极高温的稀土资源,而武器系统却急需这些原材料,而这些材料就含在中国出口稀土中,因此替代的论调那也是忽悠我们的一种心理战,我们是不能上当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稀土是“工业味精”,可用可不用,提出“稀土无用论”。有人认为既然是起到“味精”的作用,使用的范围小且用量少,可要可不要都行,还环保安全些。但是我们要明白,做饭要是没有了味精也许失去的是好的口感,而工业少了稀土这一“味精”试试看,产品的质量、用途马上大打折扣,其产品功能就会大幅丧失,请问你还敢在产品中少添加稀土元素吗?
现在,严控稀土的观点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也符合当前国家稀土战略的整体思路,我们有控制稀土的意愿,也有控制稀土的行动,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时不时纠正一些在稀土保护方面的错误观点,只有这样,大家的认识才能统一,我们的保护才能到位。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