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应主动接受中国铝工业的崛起

2016年10月28日 9:7 51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近年来,国外同行对中国铝工业的发展似乎“意见”很大,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及从前,国外企业对我们的“意见”就更大了,而且态度也很明确。比如前一段时间,通过媒体舆论称:中国的过剩铝涌向国际市场,导致铝价下滑,甚至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铝产品出口进行“双反”调查。
  这些“意见”似乎缘于中国铝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铝工业在短短几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电解铝和氧化铝产量均已占据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在之前,中国这个大的铝消费市场都是由发达国家企业所垄断,我们需要高价进口他们的铝产品,承受着一个垄断的市场价格,而今,随着中国铝工业的迅猛发展,原来属于他们的垄断市场格局被打破了,最起码中国这个巨大的原铝需求市场可以自给自足了,所以他们慌了。
  笔者认为,与其如此般无厘头地指责,不如欣然接受中国铝工业的崛起,与中国铝工业一道共同维护铝行业健康发展。
  从多方面看,国外企业对我国铝工业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首先,在出口政策方面,中国政府一直不鼓励原铝出口,政府对铝产品的出口税收政策就是最好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对原铝出口征收高额的出口关税。尤其在铝价并不高的前提下,征收高额关税之后企业很难保持盈利,在铝价低位徘徊的情况下,国内电解铝企业不可能选择出口渠道。
  其次,众所周知,铝价下跌,损失最大的应该是中国企业,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铝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55%,而去年年底铝价断崖式下跌导致我国电解铝全行业亏损。客观地讲,中国企业才是最希望铝价上涨的主力,所以国外生产商又怎能埋怨和指责中国企业呢?
  另外,在控制铝产能方面,我国政府和企业一直在行动。早在2015年4月20日,工信部就印发了《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严禁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产能。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电解铝产能的要求。
  可见,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态度是明确的,而各大企业也是积极响应的,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国铝企加强自律,主动减产、停产。记者从10月26日在南宁召开的“2016中国国际铝业周”上了解到,2015年中国电解铝减产400余万吨,其中300多万吨产能将永久关停。
  在市场需求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及骨干企业多措并举扩大铝应用市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分别在交通、建筑领域大力推广铝应用,并取得较好成效。日前铝制半挂车、全铝公交车,铝模板、铝围护板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接下来还将在家具领域加强推广。
  事实证明,我国在去产能和扩大应用方面所作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明星在“2016中国国际铝业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前8个月,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0.67%,而电解铝产量同比下降1.8%,且连续8个月呈现同比下降。铝消费量增幅约8%,且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交通、建筑领域的拓展应用。
  近日,工信部发布的《有色金属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预计,到“十三五”末,中国铝消费量将达到4000万吨。可见,在推动铝应用的不断深入开展下,铝应用前景十分可期。
  实际上,中国发展铝工业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尤其是发展电解铝等初级铝产品。首先生产电解铝等初级铝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而生产这一产品的过程需要消息大量能源,甚至还会造成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而这些低价初级铝加工产品经过发达国家企业深加工之后再出口给我们,价格高昂,利润丰厚,而且消耗能源低,污染少,所以说就整个生产流通环节来说,国外企业还是得了不少好处的。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谁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谁就能赢得市场,一言一语的舆论抨击是无用的,更不可能阻止我国铝工业发展的脚步。
  当然我们也不惧某些国家滥用贸易救济手段对我国铝企的刁难,同时我们也反对这种罔顾事实的抹黑、炒作、不和谐的论调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换句话说,这般无休止的争论毫无意义,与其立其为敌不如与其携手同行,互通有无,营造和谐的全球铝工业发展大环境,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责任编辑:王爱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