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凌云志 “铅锌”创辉煌
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火烧云铅锌矿找矿突破纪实
2016年10月02日 22:8 8540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焦鸣 吴彬 邹震 张琰 何记磊
祝辞:
昆仑山,素有“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美誉。新疆八队在“地球第三极”坚持多年寻找世界级铅锌矿,犹如步入了一道又一道的“鬼门关”。面对极度严寒、极度缺氧的艰苦境地,需要地质人破釜沉舟的胆识,需要地质人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地质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西昆仑精神”,一种坚忍不拔、至高无上的执着信念!
感言:
亘古荒原、茫茫昆仑。“缺氧不缺精神”的新疆八队人,前仆后继、奋战高原,不断书写着“年年有突破、年年有进展”的找矿突破传奇。先后发现并评价了多宝山、元宝山、火烧云、宝塔山等13处铅锌矿点及矿床,使昆仑山这一超大型铅锌成矿带初露端倪。作为“昆仑铁骑”和新疆地矿局“西昆仑精神”的开创者,新疆八队厉兵秣马、众志成城,必将在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中、在南疆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勇立潮头、再创辉煌!
——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大队长 张福新
观察透视:
正是新疆地质人用热血贲张的“西昆仑精神”,用一腔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青春生命,创造了火烧云铅锌矿那不同凡响的昆仑找矿突破奇迹,创造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高原生存之道!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火烧云铅锌矿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新疆地质人创造的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多年来,在新疆八队先后派出的近两百人的找矿团队中,以每人每年平均减重8千克、住3次医院的“健康代价”,换取了这一世界级超大型铅锌矿的如期诞生!
这,又是怎样的崇高“舍得”境界,又是怎样的七彩完美人生!
牢记使命战高原
近日,新华社一则消息证实,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以下简称新疆八队)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和田地区喀喇昆仑腹地发现了一个世界级超大型火烧云铅锌矿,铅锌金属含量多达1894.96万吨!
多年的百折不挠,多年的矢志不渝,新疆八队在常人难以涉足的“生命禁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找矿突破奇迹?
高山不语自巍峨
“喀喇昆仑”源自蒙古语,意为“黑水之山”。全世界低纬度山地冰川长度超过50千米的共有8条,而喀喇昆仑就占据了6条。
地处西南天山脚下阿克苏市郊的新疆八队,成立于1971年。70年代为钾盐专业队,80年代为找铀专业队,90年代进入多矿种找矿的新时代。步入21世纪后,新疆八队聚焦找矿新区——喀喇昆仑,开展了铅锌地质找矿工作,由此成为最早开展昆仑地质找矿工作的地勘单位,成为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成果的最佳单位。
2008年,新疆八队第一次踏上昆仑高原。他们从阿克苏出发,跨过绿洲叶城、穿越新藏线,东行480千米到达大红柳,再经过几十千米的跋涉,到达离他们最近的找矿点——宝塔山。全程共计1400千米,昆仑工区的皮卡车连续“跑”3天才能到达目的地。
因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所限,昆仑工区工作周期从每年5月份开始,到10月份就得结束。从鲜花绽放的春季到万木凋零的深秋,新疆八队人在此只干一件事——找矿,只穿一套工作服——冬装。因为,这看似短暂、实则漫长的5个多月,喀喇昆仑总会摆着一付冷冰冰的残酷面孔。
即使到了七、八月份,这里也不时会大雪弥漫、寒风肆虐,泥石流和暴风雪也时常不期而遇,这些都成为新疆八队人必须勇敢面对的生死抉择。于是,一顶厚重的雷锋帽,一身棉衣裤外加冲锋衣,就成为了最为理想的防雪、防风、防冻的“昆仑地质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火烧云铅锌矿找矿突破,绝非一日之功。8年来,为了在高原缺氧的“无人区”生存下来,新疆八队人不得不大把地吞食各种血管扩张药品,不得不每天忍受着鼻孔血管爆裂、头疼眩晕、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足等强烈的高原反应。
然而,这支英雄团队却流传着这般豪气十足的话语:“有高原反应才是正常的,没有高原反应就得到康西瓦去了!”(康西瓦,位于219国道435千米处的昆仑山烈士陵园)
强烈的高原反应,困扰着每一位昆仑地质人。地质队员万建领说:“在这里出现头痛,能到脑袋欲裂的程度,叫人整夜无法入眠。等持续一个多星期之后,好不容易感到身体无大碍、氧气够用,但只要一爬山,又会立刻气喘吁吁、满头冒虚汗。”
白天如此,夜里也不好过,即便是众人结伴上厕所,依然会提心吊胆。因为昆仑工区周边常有狼群出没,绿汪汪的眼睛泛着寒光,厨房的羊肉就曾被狼叼走。他们在野外工作时,也曾几次遭遇狼群,好在有所防备,最终顺利脱险。
在这野兽出没、危机四伏、连喘气都困难的极端恶劣环境中,新疆八队人却用“缺氧不缺精神”的顽强斗志,用忠诚报国的一言一行,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西昆仑精神”发挥到极致境界!
拿下昆仑第一钻
钻机平台是我家
5月的西昆仑山,没有一丝一毫的春意。晚上气温低达零下十几度,雪依然下得沸沸扬扬,虽围着火炉,可总感觉后背凉气袭人。这里吃的水,要到120千米以外的甜水海去拉,皮卡车一次拉3桶、计300千克,却只够10人吃1周。
为了节约用水,新疆八队人自打上山就不洗脸、不洗脚,洗头就更谈不上了。每天刷一次牙、接杯开水,用水定额不过如此;喝稀饭,碗不用涮,甩两下就成;盛菜碗有油,洗洁精太费水,早被大家叫停了;讲究点的人拿卫生纸擦擦碗,存放在样品袋里好下回再用……
8年中,新疆八队人就是这样不屈不挠地生活着、勇往直前地战斗着,并接连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地质找矿奇迹:
2011年,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新疆八队发现火烧云铅锌矿的重要找矿线索;
2013年,探明铅锌矿储量达到小型规模,有望升级为中-大型矿床;当年,火烧云铅锌矿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14年,连续作战的新疆八队人,又在昆仑另一处的铅锌矿远景调查区,发现了较大规模的铅锌成矿带。经钻探验证,矿体厚度超过100米,找矿潜力十分巨大……
接二连三的新发现,让一座令国人振奋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崛起在“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昆仑大地。于是,“昆仑勇士”、“八队功臣”,成为了业内和新疆地矿局对找矿英雄的最美称赞!
莽莽高原人为峰
从2008年至今,新疆八队已在昆仑山地区先后发现了多宝山、元宝山、宝塔山、来贺山、火烧云等一批铅锌矿床及矿点,由此开创了昆仑山高海拔地区地质找矿突破的新纪元。其中,万建领、刘传厚,成为了新疆八队地质人的杰出代表。
2009年6月,万建领第一次踏上了位于海拔52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作业区。那时,1400多千米的行程途径的新藏线还是“搓板路”。路面凸凹不平,一侧是万丈深渊,另一侧是悬崖峭壁,一路上令人胆战心惊。加上强烈的头疼、反胃、眩晕等高原反应,让初上昆仑的万建领备受折磨。
待登上了高寒缺氧的昆仑山,万建领出现了剧烈的高原反应,浑身乏力、没有食欲,头痛欲裂而无法入眠。白天,要走几千米踏勘找矿。为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带上午饭在山上吃。存放在地质包里的八宝粥,早就成了冰碴子粥;早上刚蒸好的热馒头,此时也变成了冰疙瘩。但为了补充体力,万建领也顾不得冷热,和大家一样硬往嘴里填……
晚上收工回到工区帐篷,万建领和大家一样研究基岩露头、矿化线索,一看就是大半夜,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在其他技术员休整时,他还会带着临时工继续上山找矿。
坚守八年指挥部
功夫不负有心人。事隔不久,万建领就在宝塔山工区发现了铅锌矿“转石”。异常兴奋的他顾不上疲劳,连续多日在周围追索,最终在构造发育地段发现了原生矿体。
后经过施工证实,宝塔山铅锌矿资源量达到8万多吨,已达小型规模。当年,该项目获得了新疆地矿局“新发现矿产地三等奖”。
几年间,由于高原反应,万建领曾6次接受高原病住院治疗,平均每年身体减重10千克以上。2011年,他连续在昆仑山工作6个多月,中途竟没有下山休整。2014年,岔路口项目异常繁重,仅1∶2.5万土壤采样就达150平方千米。为了抢夺施工时间,万建领又连续在昆仑山工作5个多月,中途也没有下山休整。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坚守、坚持和坚强,不正是老一代地质人所创造的“西昆仑精神”的最佳传承体现吗!
刘传厚,32岁,从上昆仑第二年起担任项目负责。作为第一次赴高海拔地区工作的年轻地质人,小刘干劲大、力量足,怀着一腔“放马高原”的豪情壮志,一心想不辜负大家期望,好为找矿突破添砖加瓦。
那一年5月,阿克苏柳絮吐绿、万物复苏。如此大好时光,刘传厚却要告别依依不舍的妻子。出队前,他没敢告诉妻子自己要上昆仑高原,只是说:“这次干活的地方离家很远,可能中途回来次数少,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啊!”一向通情达理的妻子边答应“好啊,那就电话多联系吧”,边帮他收拾行装。
虽说装行李的车已经到了楼下,而此时的刘传厚看着怀孕4个多月的妻子,却很想多一点时间陪陪她。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忙,天暖和时他人在山上;天寒地冻时,好不容易回队部了,他又在办公室里忙得不着家。想到这儿,刘传厚不禁内疚起来,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
2010年5月7日,刘传厚带领项目组翻越两个积雪覆盖的达板,又行进150千米进入多宝山工作区。多宝山,多么吉祥如意的名字,亦是喀喇昆仑最早发现的矿点之一,寄托了新疆八队“强队富民”的梦想。经过多年勘查,探明铅锌资源量20万吨,只因矿石品位变化大、环境恶劣,尚不具备较为成熟的开发条件。
刘传厚此番带人上山,就是想通过投入工作量,来寻找富矿、查清盲矿,最终扩大铅锌资源量。多宝山工区海拔高达5200多米,地表覆盖厚、构造较复杂,一年适合施工时间非常短,后勤补给又较为困难。面对诸多影响进度的不利因素,刘传厚心里明白,既要保证安全、照顾好大家,又要抢夺工期、和时间赛跑,确保完成各项施工任务。
但凡出野外时间长了,年轻人都特别想家、向往城市的热闹生活。在昆仑工区,哪怕是去趟叶城,他们也会像过年似地高兴。而那一年,刘传厚出野外5个多月,中途也只回了一次家。山上活计多、又缺人手,实在是抽不开身。偶尔打打电话吧,卫星电话费每分钟7元钱,信号又不好,经常是二、三分钟断一次,叫人有点受不了。工余时间,刘传厚不免挂念怀孕中的妻子、挂念家中的平常小事:她能不能吃好啊,胎位正不正啊,爬楼梯安不安全啊,还有面粉、大米等重东西得找人帮忙啊……
人们还记得,2012年8月,正在编录的刘传厚因来不及躲避顷刻而至的暴风雨而感冒了。人在高原,感冒最可怕,一旦演变成肺气肿极易要人命。只见他发烧、头疼、无力,让大家心里没了底,于是,分队长果断决定,派一辆车带上急救药品、氧气罐和卫星电话迅速下山,另派一辆车留在山上待命,双方随时联系,以确保患病人员的安全。
待4个多小时之后,刘传厚住进了海拔3700多米的营房高原医疗站,吸氧、挂瓶、服药,经过紧急抢救,病情开始好转。住院第二天,感觉无大碍的刘传厚就计划迅速返回工区。因为5号钻孔有望见矿,0号探槽不知矿体如何,还有蔬菜快断顿了,这些事都需要张罗啊!
监管到位保质量
他这一着急,就感觉吊瓶滴得太慢了,趁着医生不在身边,自作主张地加快了速度。本应两个多小时,这不到1个小时就快滴完了。他正在得意之中,却感觉浑身上下哆嗦起来。同事赶紧叫来医生,把医生也吓了一大跳。得知缘由后,刘传厚自然遭到了医生的训斥:“小伙子,怎么拿生命开玩笑?你再急,也得等病好了再说嘛!”可刘传厚却笑嘻嘻地说:“山上事情太多了,弟兄们忙不过来呀!再说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打吊针呢,哪里知道打快了不行呢,哈哈!”
这就样,自2008年至今,一批又一批的新疆八队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喀喇昆仑;就这样,一批又一批新疆八队人为了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不断地挑战生理极限,不断地挑战健康极限。在他们当中,还有像晋红展、赵威信、杨凯华这样的同志,因长期工作在高原,血压一度降到50mmHg至60mmHg……
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地质好儿郎,通过不断发扬光大“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西昆仑精神”,在这片不毛之地,先后发现了多宝山、元宝山、火烧云、宝塔山等一批铅锌矿点及矿床,使得荒无人烟的喀喇昆仑,变成了祖国欣慰的找矿突破的新视点,变成了业界仰慕的铅锌超级矿床的发现地!
一位国内知名的地学专家在昆仑山考察期间曾十分动容地说:“新疆八队真是了不起啊,在‘生命禁区’竟然创造了找矿奇迹、创造了精神奇迹!可以说,你们是中国地质人的骄傲,也是世界地质人的骄傲!”
钻塔高耸五千五
钻探工程,被称为地质工作的“地下望远镜”,通过深入地层钻取岩芯,供地质工作者深入研究。所以说,钻探施工质量与工作效率,会直接影响勘探周期和找矿成果等。
在海拔5500多米的昆仑山开展钻探工作,其困难和艰辛程度,不亚于修建一条新藏线。如何在“生命禁区”生存,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如何“千里走单骑”,在崎岖漫长的新藏线上,确保人与钻探的物质供应?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一一攻克冻土层溶水性塌陷等技术难题?
铁塔耸立五千五
2009年春,新疆八队钻探公司经理李学强承接了“昆仑山啃硬骨头”的钻探任务。他回忆说:“那时,心里真没一点底儿,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了。当然,也得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与精神准备。”
那是4月的一天,新疆八队院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西昆仑出征仪式”正在举行。只见满载各类物资的车队,整装待发;队列中,工程技术人员们身着红色信号服,精神抖擞、目光坚定,只待一声令下奔赴昆仑工区。
时任大队长刘毅与大家握手话别,一一叮咛着“要牢记使命、要注意安全”、“要迎难而上,要在西昆仑打拼新疆八队的一片天地”……随后,车队缓缓驶出期待的人群,一声长笛之后,便踏上了昆仑找矿的新征程。
此时,坐在副驾驶座上的806机长杨新江,对于即将开始的昆仑山钻探生涯,充满着期待和兴奋。但想起昆仑高原不同寻常的施工环境,也不由有些忧心忡忡。但他明白西昆仑找矿对新疆八队意味着什么,更明白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无论如何都要干好、都要保证完成施工任务,这是机长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经过3天的漫长路程,项目组到达海拔4200米处的红柳滩。他们决定住上几天,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然后再选择一个好天气,开始向海拔5500米高处进发。新藏线湿滑难行,达坂积雪没有融化,每一处弯道都令人提心吊胆。一路上,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高原反应也越来越厉害。
“等晚上到达目的地时,大家都难受得不行,连搭帐篷的力气都没有了。”时下,腾正军副机长提起这段往事,还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息呢!司机甘宇回忆说:“那时,高原反应让人难受得不行,坐了一天车,大家都没有饥饿感。”
春季飘雪宿营地
4月的昆仑山,寒风肆虐、冰天雪地,晚上气温仍是零下十几摄氏度。在杨机长的动员下,几个反应轻点的同志,像是梦游一般,摇晃着身体搭起了一顶帐篷。这顶帐篷不过24平方米大,16个人都挤在里面。
只因昆仑山,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杨机长便主动躺在了帐篷门口,给大家把门,防大风或防野狼突袭。
大家都躺下了,可谁也睡不着,谁也喘不过气来。大约凌晨两点钟,有几个钻工实在受不了,就不停地喊着“头疼、头疼”。一种消极情绪立时在帐篷里蔓延开来。钻工小陈说:“我打工十几年了,跑了不少地方,从来没受过这种罪。昆仑山高原反应,简直要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啊!”
“眼看再过一分钟,大家就要崩溃了!我当时就是这种感觉。”杨机长如是说。其实,他也很难受,头痛得脑浆快要冒出来似的。但他很清醒:“机长,是机台的主心骨,不能泄气、更不能倒下啊!”
于是,他轻声叫来大师傅,烧好一锅开水,兑上葡萄糖、头疼粉,让大家赶紧喝。可等半个小时药劲儿过去了,大家又开始头疼了。心急如焚的杨机长,又从车上抱来氧气瓶,一边慢慢地放气、一边给大家打气提神。
竭尽全力抢进度
要说昆仑山气候,的确恶劣异常。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说的就是这里连草都不生长的状况。一年当中,这里只有六七月份天气暖和,适合杨机长他们下钻勘探。
可这地方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走过一片乌云,紧接着就是一场风雪。所以,大家一年四季离不开雨披和“地质冬装”。而钻具和工作台一旦被雨雪打湿了,很快就会上冻结冰。人滑倒摔跤不说,机器运转成为了大问题。再加上凛冽的寒风撕扯和强烈的紫外线侵袭,这份罪儿,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更何况在高原打钻,钻工们因高原反应,即使有劲也使不出来,就连拿最轻便的管钳也很是费力气。
同在昆仑山战斗的801机长谭国富回忆说,最头疼的还是冻土层融水问题,因极易造成钻孔塌陷和顶角偏移,处理不好会导致钻孔报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家费了不少心思,调泥浆、投泥球、下套管、水泥封堵,但效果都不理想。
经过不断地顽强摸索,他们最终还是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大家待钻机进场前,先是在孔位上挖一个大坑,打一个近4立方米的水泥墩,以防孔口塌陷;施工中,在涌水严重的地表沿套管外壁填充碎石。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冻土层融水问题,还有效提高了成孔率。
谭机长说:“在昆仑山施工的确困难很多,80%钻的孔是顶漏打的,用水量很大,需要拉水车24小时不停地跑。一个来回30公里路程,钻孔又布在山上,山道较陡,水溅出来结冰,行车很是不安全。这逼得司机同志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往山道上撒一遍黄土,以防止车轮打滑。”
“昆仑山施工期短且珍贵,冰天雪地里,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冻钻。”马莉川机长如是说。因为一停钻就会结冰,所以取芯、换钻头要格外小心。大家要和时间赛跑,只能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以尽量缩短提下钻时间。但最为麻烦的是设备故障,停钻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环境恶劣,钻机、柴油机、泥浆泵随时会出现故障,大家只得把水泵、高压管、吸水管等带水设备全部拆开、控干水分、以防结冰,又因路途遥远,配备一个零件得耽误好几天。一旦延误工期,无疑加大钻探施工风险,直至导致前功尽弃。
而昆仑机台的最近补给地是叶城,得沿着新藏线走700多公里,一次往返最快得3天时间。几年下来,司机甘宇也记不清自己究竟跑了多少趟。
被称为“天路”的新藏线,道路艰险不说,5道翻山达坂犹如5道鬼门关。一边是几千米深的悬崖,一边是陡峭的山体,司机稍有闪失就会付出血与生命的代价。所以,减速、鸣笛、避让、轻转方向盘,甘宇操作得格外小心谨慎。虽有20多年“驾龄”,但面对如此揪心的路况,他一点儿也不敢大意。
喝红牛是“天路”司机提神的好办法。可几年下来,由于过度饮用,这法子对甘宇早已失效。虽然他又发明了“红牛兑生鸡蛋”,但提神效果也大不如从前。由于工区人员紧张,甘宇还得大车、小车一块开。开大车,为机台运送油量、泥浆等重型配件物资;开小车,接送上下班人员和跑小材料。所以,无固定工作和休息时间的他,“机器一坏就是命令“,马上出发,一刻也不敢耽误。
常年奔走在新藏线上,平原和高原时差倒来倒去,缺氧、醉氧一直困扰着甘宇。2009年7月,甘宇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并伴有胃出血。硬扛3天后,他被同事们送往山下就医,一口气输了8瓶液,人才算是“活”了下来。
高原行车,最怕是汽车抛锚。一次,甘宇和马机长到叶城办事。翻马扎达坂“鬼门关”时出现油泵故障,两人只好轮流下车泵油,跑500多米重复一次。100多千米路程,他们竟用了近7个小时,凌晨两点才到了叶城。又饿又累的他们,一顿饭就干掉了10碗米饭!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新疆八队人不堪重负。几年平均下来,杨机长一年掉了6公斤,甘宇一年掉了 9公斤,马机长一年掉了10公斤……
如此残酷而艰辛的施工环境,并没有压垮一个新疆八队人,没有摧垮他们的崇高信念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世界。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中国梦”的未来,新疆八队人忘我工作、无怨无悔,平凡的他们在世界之巅创造了不平凡的钻探业绩。人们不会忘记:
2012年,801机台在海拔5700米高处成功施工;
2013年,802机台20天钻进320米;
8年来,新疆八队在昆仑山成功钻进13599米,从而有力推动这一超大型铅锌矿的找矿突破进程,为“国宝”的如期诞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昆仑钻探奇迹!
忠诚报国铅锌矿
大写忠诚护矿队
在众多国道中,没有几条能像新藏线这么荒凉、这么难行。一路的风景,书写的是冰雪世界的严酷与苍凉;一路的艰险,会成为一些人的长眠不归路,但它始终无法阻拦新疆八队地质找矿突破的坚定步伐。
海拔5500米的极端环境,的确让地质工作者历尽了千辛万苦。不过八个年头,他们从最初发现几块转石,到如今发现超大型矿床震惊世界。这期间,宝藏勘探行动看似默默无闻,却令盗矿者蜂拥而至,几度场面失控。非法所得鼓了盗矿者的腰包,却损害了国家利益,伤了南疆群众的心,也伤了为此付出青春、健康乃至生命的地质工作者的心。
2013年春节前夕,接到群众举报:“有不法分子在火烧云矿区偷矿!” 新疆八队当即派人前往核实情况。工作人员3天驱车上千公里后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几十台大型机械、上百辆盗矿车明目张胆,称得上不可一世。面对新疆八队职工的询问,不法分子气焰嚣张,不仅围攻和阻拦取证,还扬言“我们已打通各种关系,你们有本事就告去!”
在不法分子看来,矿权是国家的,既然还没企业接手,那就是“无主矿”,谁拉的矿就算谁的。而新疆八队作为火烧云铅锌矿的发现者和勘探单位,有责任保护地质工程不受破坏,有责任保护国家矿产不受盗采。经过几个昼夜的跟踪,新疆八队摸清了被盗矿石去向和销赃地点,又及时向当地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支队报案。
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沉重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得大规模的盗采行为得以遏制。但由于存在矿区海拔高、执法力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大规模盗采现象随时反弹,“偷菜式”盗矿现象更是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3年,新疆八队就驱散盗矿分子23批(次),并在义务护矿的同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挑战极限好儿男
2014年9月,新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委托新疆八队等3家单位共同护矿,由新疆八队职工驻守护矿第一线,即海拔5200米处的新藏线上,并负责矿区巡查、举报盗矿等日常工作。由此,一场“世界第三极”的国家宝藏护矿战拉开了序幕。
不法分子则使尽了浑身解数:偷开便道、设观察哨,还购置了卫星电话和望远镜。
“一到晚上,死人沟、甜水海方向就能看见灯光闪现。”新疆八队护矿队成员张玉坛说。
“白天巡矿,他们晚上偷;晚上巡矿,他们白天偷,总在和我们打时间差。”护矿站成员康江伟说。为此,护矿队分成两组,值白班和夜班,需要彼此支援时再用卫星电话联系。
要挫败盗矿者的“发财美梦”并非易事,他们也在监视护矿队的一举一动。为此,当张玉坛他们夜晚行动时,都要进山后再开车灯,以防盗矿者通风报信。
有的老板因偷矿不成,还试图报复护矿队。一日,护矿队成员张偲在红柳滩拉油,听到隔壁有人说要给地质队一点教训。一位熟人悄声告诉他:“他们曾谋划用挖掘机铲平你们护矿队呢!”
“护矿再严,也难免有漏网之鱼。偷矿者一旦得手,就不要命地往山外运矿。”张偲介绍说。2014年9月27日,护矿队在巡查中发现有10辆偷矿车,其中7辆因超载压爆轮胎,沿途桥梁也因此被压垮。
2014年10月23日凌晨,护矿队得到消息前去取证驱离,半道上“缴获”了两辆平板车和3台挖掘机。随后,在围堵老板小车过程中,对方不但不减速、不停车,还横冲直撞护矿队车辆。至清晨时,护矿队刚回到住所,又发现便道上尘土飞扬,有大批盗矿车在上山。于是,大家又赶紧追过去堵截、劝返了7辆盗矿车。
这些偷矿者,还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2014年12月15日凌晨3点许,没等护矿队进入矿区,大家就看到山口处出现了两辆车,一辆迅速进山通风报信,另一辆则冲下山来挡道……
2015年3月18日,张玉坛组押送3辆偷矿车。刚一出山,就有两辆大车顺着山道逃循,车上还坐着两名护矿人员。张玉坛他们追了10多公里,谁知他们推下护矿人员之后又继续向黑处逃循。
为了震慑偷矿者,护矿队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并采取“绝不退缩,绝不退让,绝不放行”的强硬作风,不给偷矿者任何可乘之机。几年来,新疆八队共委派近百名职工参与护矿队活动,并不时增添人员参与义务护矿。护矿队多次现场制止和驱离盗采者,扣押、驱离和劝返盗矿车共计500多辆,为保卫火烧云铅锌矿做出了地质人应有的贡献。
时下,新疆八队清醒地认识到,在利益的驱使下,盗采者不会轻易罢手。一场盗采与反盗采的遭遇战和持久战,还将在昆仑之巅悄然上演……
丈量高原测剖面
如今,人们行进在昆仑途中,会看见几处不起眼的小山包。这,就是世界海拔最高、品位最富的超大型火烧云铅锌矿。也许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和美丽,可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今她的根儿,充满了对开发大西北和“中国梦”的期待,充满了“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编辑辣评:
环境的恶劣,没有削减新疆八队人扎根高原的决心;找矿护矿的艰辛,没有浇灭新疆八队人找矿立功的斗志。自2008年至今,一批又一批的新疆八队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喀喇昆仑,他们在“生命禁区”创造了找矿奇迹,也创造了精神奇迹,他们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骄傲!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