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铜锌,草原上崛起的“新力量”

2016年09月13日 8:21 1162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386781

       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不知名的小镇中,在低迷的有色金属行业形势、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取得较高的利润增长率?兴安铜锌以打造全球36台奥炉中最短建设速度的迅猛态势,践行着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之路。
  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后,转过几条缓慢突起的山脉,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安铜锌)的现代化工厂屹然出现在大草原腹地。今年7月初,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数位国内冶炼行业专家齐聚工厂,开展了奥炉熔炼技术鉴定会。经过考察,专家组认为,奥斯麦特顶吹熔炼技术在该厂的引进和应用是成功的。至此,国内首家用奥炉处理锌浸出渣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
  作为内蒙古矿业集团有色板块骨干企业,兴安铜锌目前生产规模为一期年产10万吨锌冶炼,在有色金属行业铜锌冶炼企业中规模并不算大,但公司近期的经济数据却令人惊讶:
  2016年截至8月末,公司累计完成销售锌锭7.57万吨,同比增加了4.8%;合金锌1808吨,同比增加了277%;实现营业收入10.25亿元,与上年持平;实现利润3151万元,同比增加了5028万元。
  这家企业在有色金属价格遭遇“寒冬”的时刻在市场上凶猛发力,实现转型升级的秘密是什么?
  煤电冶一体化破解发展困局
  2015年,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大幅度下跌,尤其是四季度出现断崖式下跌,一度跌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国内市场降幅低于国际市场降幅,国内市场铜、铝、铅、锌价格的降幅分别比国际市场低2.7、0.9、9.5及6.2个百分点。国内有色金属企业业绩普遍出现大幅下滑,全行业锌冶炼企业正一片“哀嚎”。
  兴安铜锌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随着去年7月以后价格急转直下,造成库存产品巨大的跌价损失。面对市场下行压力,董事长郁海军在年度工作会上指明,这是公司成立以来挑战最多、压力最大的一年,形势空前严峻,困难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形势,兴安铜锌公司没有消极等待,通过工艺升级、创新理念、完善管理来打造核心竞争力,在逆境中创出生路。
  “对于我们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越是困难,越要逆势而上。”他表示。能够抵御市场严冬,正是由于从2007年建厂起,他们就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对内蒙古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优先在内蒙古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等项目,在项目核准、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在战略定位上将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政策的出台为兴安铜锌照亮了发展的征途。
  “总体发展思路是采选冶一体化,煤电冶一体化。”总经理张万宝对记者表示。煤电冶一体化就是将发电和用能产业构建为一个经济主体,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循环发展和综合利用。
  规划有了,而破解冶炼成本难题,他们首先从原料开始着手。
  由于国外矿业停产导致锌精矿紧缺,以及矿山企业对锌精矿价格的高企,而公司现有原料供应以自有矿山为主,只占到年需求量的30%,自有原料供给十分紧张。二期锌冶炼上马后,自有原料供应比例将提高至60%,如何保障原料供应并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情况下,兴安铜锌以多回收锌精矿中其他金属来弥补主产品的亏损,综合回收铜、镉、钴后的含锌贫镉液回到浸出再生产,提高了金属回收能力。
  在自产锌粉上,他们通过加入锌浮渣提高生产量,通过改进操作增加使用量,自产锌粉与外购锌粉的使用比例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了20%,吨锌加工成本降低了70元。通过国内钢铁厂、铜厂和铅厂烟尘里面的二次锌物料,来建成次氧化锌加工系统,形成了4万~5万吨的能力,以此拓展原料,解决利用矿山原料低利润的局面。
  “二次锌物料的吨锌成本只是矿山原料成本的70%,原料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从原料费用上看,二次锌物料我们为4万吨,每年可节省成本费用4000万多元。”高级顾问蔡广博对记者表示。
  未来,兴安铜锌将在矿山开发上下功夫,逐步配套多个矿山。“从锌冶炼产业链和利润分配上看,矿山将占大头。”张万宝表示。
  在动力方面,由于拥有自备电厂,兴安铜锌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政策。一方面积极争取用电优惠政策,加强用电计划管理,在多边交易、功率补偿和用电补贴上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另一方面争取到自治区热电联产认证批复,在管理费方面每年可节省开支3000多万元。
  同时,热电项目是对全厂热能进行高温过热蒸汽发电、中温饱和蒸汽生产、低温饱和蒸汽采暖的三级阶梯利用,形成煤电冶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最后一环,实现了高温发电、中温生产、低温取暖的目标,真正把热能综合利用的优势发挥出来,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
  蔡广博表示,在发电上,他们成本约为0.22元,相比社会成本0.41元,一年就可以节省3000多万元电费。另外,在综合能耗上,吨锌能耗为3900度电,全年12万吨锌,吨锌电耗下降成本600多元,自发电以后,降低成本达到7400万。“我们电解锌的直流电单耗在2900以内,属于世界一流水平,而国内一般在3050的水平。”
  他们所具备的另一优势条件则是发电成本低。据统计,内蒙古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存储量逾8000亿吨,居中国首位。在兴安铜锌所在的白音华工业区为内蒙古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分布着国电、国家电投等央企数座大型煤矿。同时,随着煤炭价格走低,这无疑为煤炭发电又节省了一大笔开支。据了解,电费占兴安铜锌总加工成本三分之一多,随着电价下降,大大增大了企业的可生存空间。
  “充分发挥当地煤炭资源优势,为自备电厂配置煤炭资源,实现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降低用电成本,实现煤电冶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张万宝说。“同时,我们进一步释放技改项目与一期生产系统整合生产的内在优势,提升全系统互补共赢的能力,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
  “升级版”冶炼助力转型升级
  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们更重视履行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环境保护与创新发展。由于工厂地处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勤劳勇敢的牧民平添了企业的美丽,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明确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其中重要的是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创新驱动。“8337”的提出为公司来说意味着新的责任与使命。
  同时,按照内蒙古矿业集团建立完整产业集群的要求,公司于2013年7月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始了二期项目建设筹备。其中,20万吨废渣无害化处理项目成为重中之重。“项目的筹建,将综合回收废渣中的有价金属,做到吃干榨尽,在满足高标准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弥补主产品的亏损。”张万宝表示。
  建设熔炼废渣无害化处理车间,主体引进国外奥斯麦特炉专利技术。奥炉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工艺拉通过程中,他们破立并举,完成了对新系统的优化改动再升级,对新工艺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于2014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奥炉项目全面进入试生产阶段,锌锭生产能力提升到年产12.5万吨。
  2015年10月的一个周末,一封来自奥炉合作方——芬兰奥图泰公司的邮件发送到公司。他们在邮件里表达对兴安铜锌人的尊敬:“兴安项目在冬季无法施工的情况下也要比其他奥炉项目快了很多,只有接触了你们团队,才能够理解和相信为什么兴安能创造这样的纪录。”
  据了解,兴安铜锌的奥炉在全球36台奥斯迈特炉建造中是最快的,历时仅为19个月,这也成为国内首家用奥炉处理锌浸出渣的企业。
  奥炉的顺利建设投产,极大的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熔炼车间每年能够完成16.1万吨的锌浸出渣处理量,综合回收锌、铅、银、铟等有价金属,回收率做到了锌75%、铅95%、银90%、铟90%以上的效果,实现了锌浸出渣清洁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解决了湿法炼锌固废处理这一行业性难题。熔炼车间作为绿色冶炼的最后一环,完成了全厂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熔炼、烟化后的锌浸出渣经水粹,由危废变为一般固废,可作为水泥等建筑原料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关人士表示。
  随着未来二期10万吨锌项目的筹建,奥炉的经济优势和环保优势将更加体现出来。相关专家表示,冶炼如果能够达到25万吨以上,渣浸出回收的规模效应就更能发挥出来。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地处草原腹地的环保问题。据了解,二期项目全部完成后,公司总的生产能力将达到锌锭25万吨,硫酸53万吨,发电8亿kWh,铅6100吨,银60吨,铟60吨。
  “湿法是高效,流程短,火法是冶炼强度高,只有把湿法和火法合起来才能最大效益化。”相关人士表示。兴安铜锌一期采用的是主流湿法冶炼工艺,随着环保要求的加大,之前工艺对处理固体危废渣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浸出渣里含银和铟比较高,通过奥炉,银和铟也进行了回收。随着奥炉投产,兴安铜锌的金属回收率已经超过97%。
  “应该来说今年延续了从2015年以来扭亏增盈,降本增效的形势,达到了技改项目和主流程的融合,使生产成本的降低和技术指标的提高能够深入的贯彻下来。”蔡广博说。
  眼下,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行情仍不容乐观。2015年,8640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为1837家,比上年增加382家,亏损面为21.3%。如何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存活,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洗牌后,以“煤电冶一体化”、“升级版”冶炼工艺为主要转型升级特点的兴安铜锌则实现了华丽转身。“现在通过技改,锌产能由10万吨提高到12.5万吨,我们还要再建设10万吨产能,总共产能要达到25万吨,长远发展还要建设10万吨铜。”张万宝表示。看起来,兴安铜锌的变革之路远没有停止,但美好的梦想能否照亮市场上的现实,仍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