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铅都的“炼铅达人”

——记水口山公司八厂侧吹炉车间主任池卫兵

2016年07月28日 9:15 883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作为驰名中外的“世界铅都”、中国铅冶炼的开创者,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铅冶炼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水口山炼铅法”以投资省、见效快、原料适应性强的优势被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作为“十二五”实施有色产业升级转型的首选工艺予以大力推广应用,这让我们不得不提起水口山公司八厂侧吹炉车间主任池卫兵。作为“水口山炼铅法”的重要参与者,池卫兵始终扎根一线,为“水口山炼铅法”的研发应用、完善升级以及侧吹炉的达产达标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成为享誉一方的“炼铅达人”。
  扎根一线:攻克难题优化工艺
  1998年6月,刚大学毕业的池卫兵来到水口山公司,从此与铅冶炼结下“情缘”。他与众多水口山炼铅人一道,扎根铅冶炼一线一干就是18年,在“水口山炼铅法”的研发、完善、升级的“轮回”中,不断超越。
  2014年,水口山铅冶炼迎来了工艺升级换代的历史机遇,投资1.88亿元建设富氧侧吹煤粒还原炉(以下简称“侧吹炉”)替代原鼓风炉,升级“水口山炼铅法”。用侧吹炉代替鼓风炉,实行“底吹+侧吹”炼铅新工艺是水口山炼铅法完善升级的方向。为借鉴同行业先进技术经验,池卫兵跑遍了大江南北,万洋、豫北等多家知名企业都留下他孜孜求索的足迹。尽管由于技术保密很难获取第一手资料,但细心的池卫兵还是在现场的观摩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发现了“液态渣侧吹炉还原项目初步设计方案”中的“瑕疵”。于是,池卫兵大胆提出对铅溜槽加以改进,取消铅包环节,既可防止铅流结块,又可节省燃煤。这一创造性建议被项目组及时采纳。
  在项目建设和设备调试期间,池卫兵每天坚守在工地,严格监察施工质量;不断创新设计,精益求精,优化炼铅工艺。为找到最佳的配比参数,他和同伴们整整奋战了三天三夜,交替使用自动阀门和仪动阀门反复试验了100多次。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对比,最终采用自动阀门,并将阀门压力从5公斤调到2公斤,保证了气体流量和流速的稳定。针对原配套铜水嘴存在易损坏漏水的缺陷,池卫兵与项目组其他技术人员一道,自主设计了一款“整体浇注一次成型”的整体埋管式铜水嘴,确保了铜水嘴耐高温、耐磨、耐冲刷,且漏水概率极小。为了延长炉体寿命,池卫兵力主用铝铬骨料整体捣炉缸,比镁铬砖砌筑的炉缸结构更稳固,其耐冲刷、耐水、抗变形性能更加优越。
  2014年10月,侧吹炉一次性投产成功,并创造了国内同类炉座面积最大、建设工期最短、建设资金最省、一次开炉成功等多项业内纪录。
  不辱使命:提前实现达产达标
  侧吹炉的建成投产后,新的车间应运而生。为了使侧吹炉尽快达产达效,水口山公司八厂负责人徐旭东经多方考虑后,决定由池卫兵担任侧吹炉车间主任一职,并向池卫兵提出“三个月内实现达产达标”的要求。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操作尚不熟练的情况下,要在三个月内达产达标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压力,池卫兵深知,要在短时间实现达产达标,单靠自己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只有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创造力才是王道。作为车间主任,池卫兵身先士卒,每天吃住都在车间,现场处理各类问题: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和设备管理,加强与前段工序底吹炉生产的协同衔接,多方位开展实验研究调整工艺参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两个月内,侧吹炉圆满实现达产达标。2015年,侧吹炉日产粗铅量最高350吨、平均产量223.6吨,年平均渣含铅2.27%,年平均作业率98.5%,各项重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同类工艺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水口山公司由此迈上了高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崭新时代,并再次赢得中国乃至世界铅冶炼领域的领导地位。
  成功之路上总伴有艰难险阻。2015年9月6日,侧吹炉一风嘴漏水造成炉缸隔膜,死炉几乎成为现实。如果按往常的处理方法,将耗时至少15天,且经济成本和效益损失巨大。面对险情,池卫兵冷静深思后提出了“油枪保温熔渣,爆破破碎隔膜,升温反应沉铅”的方案。几经努力,仅12个小时就成功解除险情,避免直接损失30万元和产值损失4000万元,增添了水口山公司应对新常态、攻坚克难的巨大信心。
  “侧吹炉建成投产前,我们每年铅冶炼业务要亏损一亿元,投产后的第二年我们就减亏了7000万元,今年1至4月实现盈利600万元。可以说,液态渣侧吹炉还原项目的成功应用,为水口山扭亏脱困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池卫兵就是这扇门的有力推动者!”谈及池卫兵对水口山铅冶炼的贡献,水口山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世忠这样评价。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