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业再度亏损 寒冬中孕育春天的希望

2016年05月09日 10:17 45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2015年,稀土价格平均跌幅达15%,全行业亏损近8个亿,继2014年出现全面亏损后,连续两个年度出现亏损。价格不断下挫,导致企业生存维艰,出现大面积企业减产甚至关停,只有少部分企业能够盈利并生存下来。
  稀土价格近几年持续低迷,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分离冶炼产能增长过快,产能过剩等问题困扰着行业发展,未来还将通过关闭、淘汰、转产等方式,压减冶炼分离产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加速行业洗牌。
  中国一直是作为稀土储量与稀土供应量领先的大国,随着行业改革的推进,稀土行业有望在未来焕发新的活力。同时,稀土应用在环保节能领域形成支柱产业,如尾气净化、废物治理、清洁生产等,还能在高铁、机器人、新能源等热门领域里开拓细分市场。可以说,在我国形成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几乎都涉及到稀土,这种需求将支撑稀土行业的重振。
  稀土资源过度开发
  先看稀土储量,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稀土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在全球已探明的1亿吨稀土储量中占比36%,居世界第一;其他储量占比前四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其中美国占全球13%,拥有的稀土储量达到1300万吨,俄罗斯占比19%,储量为1900万吨,澳大利亚占比6%,储量为540万吨,印度占比3%,储量为310万吨。
  再来看稀土供给情况,2010年全球稀土产量达到13.3万吨,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全球稀土产量总体呈现出上涨态势;到2011-2013年时,全球稀土产量才开始下降,维持在11.1万吨上下。在2013年,全球稀土资源产量111760吨,其中中国产量约10万吨,占到全球产量的89.48%。其次是美国,其产量为4000吨,占全球产量的3.58%。可以看出,中国的稀土矿产量占据了全球的绝大一部分份额,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我国稀土产量在全球稀土产量的比重均保持在85%以上。
  从上述数据看出,我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6%,市场供应却占到世界的85%以上,造成的结果就是稀土资源的过度开发,价格与价值相违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稀有金属的管理,通过产业政策、环保措施,对稀土开采、生产和加工进行治理。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国内稀土行业的整合将完成,行业集中度加强,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经过一系列的措施,让稀土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稀土价格才能趋于合理。
  稀土价格不断下挫
  在2011年以后,由于产能过剩以及不法开采走私现象的产生,稀土价格走势就尽显颓势,在后配额时代,随着资源税的征收,国家对稀土行业监管的规范,都将促使成本提升,因此未来稀土价格回升的可能性仍有不少。
  稀土价格持续下跌,致使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处于低水平。分离冶炼产能增长过快,使得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稀土矿价格直接和下游稀土金属的需求相关;同时,稀土矿价格也受人力费用、环保费用、设备费用等成本因素以及政策控制的供给总量因素影响。
  此外,由于稀土矿的国内供给商、销售渠道和供应量都较为有限,稀土矿价格极易受到市场炒作的影响。2013年以来,国内稀土矿价格发生了较大波动,主要是由政策变动的传闻带来的市场炒作情绪造成的。炒作情绪消退后,由于需求不振,稀土矿价格再度疲软。
  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国内稀土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功能材料替代趋势循序渐进,品种间需求分化趋势加剧。面对目前稀土市场低迷且价格下滑的情形,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广晟有色、南方稀土在内的4家稀土集团先后宣布限产保价方案。
  稀土价格持续下滑,正规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下游需求不济,在此种情况下,通过限产来硬性改善供需失衡。不过在库存量大及黑稀土顽强存活的状况下,限产保价效果难言乐观。人为减少产量确实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产品价格,可这种做法毕竟不能长久。
  寒冬中孕育希望
  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永远处于上涨,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永远低迷不振。对于当前的稀土企业而言,目前最大的任务是生存下来,只有熬过寒冬,才能看到春天的希望。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就是稀土行业的下一片蓝海。
  在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基本上每一个产业都需要用到稀土,无论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产业,还是环保节能领域、现代交通业、新能源汽车等。众多细分产业产生的稀土需求将十分可观,意味着稀土行业还可以开拓更多新兴市场。
  尤其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是应用稀土品种最多,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都非常巨大的重要行业。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迅速上涨,对稀土行业的需求将再度释放。稀土行业仍将再次焕发新的活力,价格也将探底回升。在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的改革后,稀土行业将有望扭亏为盈。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