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人为峰——云铜集团易门铜业转型升级、全员创效发展纪实
2016年05月07日 8:47 1294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于璐 刘京青
彩云之南,滇池之畔。在被称为是“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中铝公司旗下的云铜集团易门铜业有限公司坚持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基底,用340人的智慧与市场博弈,逆流而上,连续实现“小产高利”,给冰冷的市场带来一袭春风,迎来一片生机盎然。
“五一”前夕,记者来到了易门铜业有限公司,探寻它用实践走出的成功之路,望能为奔波在提质增效路上的企业找到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发展的动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仅有340位职工的易门铜业,在2015年创下的成绩:
年产粗铜5.4万吨、硫酸24.8万吨,实现总利润6488万元,销售收入23亿元,达到人均利润近20万元;
获得中铝公司2015年总经理特别奖;
获得2014~2015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部级)优质工程奖;
获得云铜集团2015年模范工厂先进单位称号。
成绩的背后绝非偶然。
2015年6月11日,中铝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葛红林到易门铜业调研,并对易门铜业的发展状况表示肯定。他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老企业靠技改也能焕发青春。并勉励易门铜业把经验总结出来,供类似企业学习借鉴。
今年4月14日,中铝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余德辉,以及中铝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铜业董事长、云铜集团董事长刘建平来到易门铜业调研。余德辉说,易门铜业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结合的典范,要总结推广易门铜业的成功经验,并将易门铜业作为典型加以宣传。刘建平也表示,易门铜业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独特的管理方式和盈利能力,人员精简、企地关系良好,是中国铜业能挣钱的好企业之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中铝公司的三级单位,易铜近年来坚持以提质增效、精准管理为切入点,以“技术进步、管理提升、小步快走、降本增效”为整体思路,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使这个有着20年历史、340人的“老树”发了新芽,成为了云铜集团,乃至中铝公司技术改造、运营转型的“先行者”和“成功者”。
怎么努力?
跨越转型的“火山”
走进易铜,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上到领导,下到职工,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因为易铜人知道,只有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才能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拔得头筹。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近年来,易门铜业全面贯彻云铜集团对转型升级、精准管理的要求,以中铝公司创新“加减乘除法”为指导思想,通过4次技术改造,成功实现了从年产1万吨粗铜,上升到年产5万吨粗铜的阶梯式跨越发展。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和付出。正如葛红林所说的:“老企业不技改是等死,但往往改不好是找死。”的确。技改是重生,也是劫难。
8年前,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小小的易铜竟亏损3.5亿元,同时易铜的鼓风炉生产工艺也被国家列为落后产能而明令淘汰,面临生死边缘,易铜人并没有放弃,多次要求争取技改,终于在2012年4月中铝公司、中铜公司领导决定同意易铜进行技改。
2013年,易铜开始了新一轮的富氧底吹熔池熔炼工艺技改项目建设。在1年的技改时间中,易铜坚持生产和技改共同进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连续盯岗,一心扑在技改上,为易铜争取新生。但事非人愿,首次开炉失败,给易铜敲下重重一棒。经过整改、修正,生产系统终于在2014年4月底再次运行,但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指标、产量、成本又都出了问题,这让易铜人的士气低落。
此时正临易铜班子调整,时任云铜冶炼加工厂人力资源部主任的孔德颂走马上任。面对易铜的严峻形势,他提出了“低碳减排生产、低资产(低负债)经营、高效率、高利润率、高回报”的定位和工作目标,带领易铜重整旗鼓,再战。
查找问题原因、重新摸索方法,更换了备料3号圆盘给料机、扩大了下料口的“咽喉”、改造了冲渣系统、新增了全自动净水装置、采用双氧水处理硫酸尾吸新工艺。一次次改进、一次次创新,一次次攻关,终于涅槃重生,啃下了技改这块“硬骨头”。
实际上,易铜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高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占56%,地处云南省易门县,也无地域优势。那是啥让易铜成功的呢?易门铜业总经理孔德颂对记者说:“靠员工努力。我们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在人的努力,不在资源,也不在设备。”
人的努力靠的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引领。在孔德颂刚接任易门铜业总经理一职后,制氧站的站长来找他,由于一位工人离职,班组4人轮岗的位置空缺了一个,希望能再招一人补空。孔德颂没同意,对他说:“如果少一人能运转的了,公司就多给班组1000块钱,3个人分。”试验证明,孔德颂的决策没有错,奖励激励了员工的动力,运转一段时间下来,3人的班组不仅指标更稳定,员工团队精神也更凝聚了,目前一个班组已经减少到2人。“对企业来说,人越精简,工作负荷就越满,为了完成工作,人就会越努力。”这是孔德颂的观点。
转型先从人开始。易铜通过积极改变原有人员的结构,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实现转型升级,改变了传统人事部门的职能定位,完成了机构精简及干部压缩工作。部室由14个压缩到目前的7个,中层干部从24名减少到19名,先后出台了《员工职业成长通道管理办法》、《员工奖惩办法》、《学历提升奖励方法》等10个制度,将公司、分厂、工段、班组的考核体系与效益优先绑在一起,鼓励价值创造、业绩提升、倾斜基层的绩效分配导向,像一个个抓手一样“揪”起了职工的积极性。
人要转型,企业也要转型。运营转型是中铝公司实行的一项提升管理措施。作为人力资源与持续改进部业务主管的杞会萍,谈到运营转型如数家珍。她激动地告诉记者,运营转型是实行对标管理、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模范工厂创建、CBS模板构建及推广应用、重大业务管控优化、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等工作,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升基础管理。她说:“在刚接触运营转型时,我们也很迷茫,不知道它是什么。慢慢地我们发现,原来把工具摆放整齐、注重现场卫生、做好作业卡、分析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控制生产成本、标准化作业等,这些都是运营转型。”
在硫酸分厂,记者看到了一个问题解决看板,上面贴着班组产量、班组电耗、班组转化率、产量问题卡、电耗问题卡、转化率问题卡的表格。杞会萍解释到,这些表格是为班组特别制定的计划要求。这些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是以职工跳起来、能够着为确立原则,用这种方式把以前的结果控制,变成了现在的过程控制,为企业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施运营转型后,易铜和员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工厂环境变好了,系统作业率提高了,生产吨铜成本降低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成本意识也提高了。在去年易铜运营转型的13个持续改进项目,共为企业达到了创效4900万元的成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源于管理者的引领。云铜集团总经理武建强坚持抓企业运营转型多年,带出了平果铝这个明星企业。成功经验的复制与创新,也让易门铜业、滇中有色以及云铜多家企业在运营转型中获益良多。云铜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邓巍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云铜近些年的变化,但武建强却说:“目前的变化还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大家之所以认为云铜发生很大变化,那是纵向比,而真正实现脱胎换骨是要和别人比。目前,云铜还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企业,但我对云铜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在中铝公司的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时间定会证明一切。”
凭啥赚钱?
削平成本的“高山”
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中铝公司为确保生产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部署了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而云铜集团也提出了“加减乘除提质量、精准管理增效益”的指导思想。对此,易铜也在其战略定位中,将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确定了“差异化、轻资产、低成本”的竞争策略,用精打细算的成本理念、营销理念、投资理念,全员创效,让易铜在成本控制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孔德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低品位、杂质的铜矿采供成本低,含铜量每降低1%,每吨相应降低成本100元~150元,易铜采购含铜量18.5%的铜矿,则每吨比24%含铜量的降低成本700元左右;易铜处理铜矿含杂质高,每吨铜获得杂质补贴150元。这样算下来,一笔大账就出现在记者的面前,优势尽显。
易铜冶炼的铜矿原料比其他冶炼厂的铜矿含铜品位低、含杂质高。在相同冶炼工艺上,其他冶炼厂无法吃下这么“粗”的“杂粮”,为啥不能吃呢?孔德颂介绍,“吃杂粮”就意味着存在熔炼炉损耗相对较大、需要经常清焦、对员工技术操作水平要求高、管控精细、投入人力等问题,而对于大多企业来说,这些都是“麻烦事”,整不好还容易出“岔子”。
孔德颂说,针对这些问题,易铜通过工艺流程优化,设备工具改进,生产操作精细化等,对指标及时进行跟踪关注、及时调整,实施双氧水治理尾气、转炉富氧锤炼改造项目,固化了两台转炉同时吹炼的操作模式;利用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对氧枪管径进行改造、添加冷风机、清焦振打装置等技术改进;实现了清焦时间由90分钟缩短到60分钟/次,炉转停炉时间由1天一次,延长到3天一次,最终达到了吃“杂粮”产“精品”的效果,实现了“稳产、高产、优产”的目标和差异化竞争,不断提升指标、降低成本。
市场问题导致铜价和硫酸价格下跌,使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少。面对更加严峻的形势,易铜改变了营销理念,以“能买省内矿不买国内矿,能买国内矿不买国外矿”的采购目标和“甲方变乙方”的采购心态,应对铜价下跌导致的原料采购困难问题;同时,要求营销部不要有“甲方心态”,要打消优越感,主动上门找客户,积极主动地联系客户、服务客户,与客户建立更好的联系和沟通机制。“主动付出,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孔德颂说。因此,易铜在2015年中,采购的铜矿基本上都是来自国内,而产品也一直都不愁销。
在投资理念上,易铜更是有独门诀窍。去年,易铜建设了一个渣选厂的项目,在冶炼渣子缓冷渣包运输方式上,大多企业采用渣包车来运输,但易铜却选用了平板车和冶金龙门吊来进行运输,降低近千万元投资成本。正在建设的余热发电项目,按照5万吨的规模,原本设计3.8兆瓦,但易门却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将项目设计成了6兆瓦。目前来看,这正与新一轮技改后的规模相衬。生产控制中心主任胡围柱告诉记者,渣选厂项目的实施使易铜的铜冶炼回收率达到98%以上,实现每年创效800多万元,而余热发电项目达产后也将为企业每年创效800万元以上。
说到“创效”,在易铜的各个角落处处有着“全员创效”的身影。最佳案例分析会、诊断比武大赛、劳动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带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职工的创效益、减问题的热潮,达到了“全员创效”的效果。而作为易铜人,他们也把上“展示台”作为是自己的荣誉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及学习进步的平台。
记者在易铜正巧赶上了两个月一次的最佳实践案例分享会。下午两点半,在办公楼一层最顶头的会议室里,熔炼分厂底吹炉生产一班班长柏云忠站在台上,正用他不标准的普通话分享着他们的团队在3月份的生产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召开班前和班务会,小结一天的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时间,应对措施;生产中出现异常情况,马上将信息反馈到班组微信群中,及时采取措施,做到精细化操作,以小时保天、天保周、周保月,确保各项生产指标平稳运行。”这是柏云忠在他做的PPT中展示的内容。
60后的王师傅就是“展示台”上的“红人”,同事们都说他的PPT做得特棒,甚至超过很多年轻人。王师傅是硫酸分厂价值流主管,叫王亮,是易铜的优秀党员,也是易铜评选出的金牌员工。从建厂到现在,这个憨厚的“老兵”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就算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丝毫没有动摇。在物料场工作的时候,王师傅以认真、正直的性格,帮助企业排查出了多次原料车为减少送料量而做的手脚;看到拉矿的卡车轮胎上带走的精矿,提议在出厂前挖一个洗车轮的浅坑,把即将流失的精矿留下;原料下车需要人工一锨锨的铲,既浪费人力,又浪费时间,他提议用叉车做一个下车工具,只轻轻一推就可以卸下七八十吨的料……看似简单的“小事”,却为企业减少了许多利益损失。
在易铜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这种“小事”,是这里的常态。在过去的一年中,易铜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提升设备作业率5%,分享案例65个,查找出现场问题271项,整改198项。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易铜人对工作更细心、更认真、更努力了。
为啥幸福?
穿越市场的“冰山”
“易门铜业之所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员工队伍精神面貌变了,可谓是‘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顺、事事顺’。”这是孔德颂在2015年中铝公司年中工作会上分享给大家的感受。
从1993年建厂至今20余年,经历了无数风雨磨砺的易铜仍然精神抖擞、屹立前行。究其原因,在于“人”。做好人的工作,是易铜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支撑易铜稳步向前的动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易铜把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再造流程、再造文化、再造易铜”的班子使命和“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党政一心、共创共享”的班子文化,形成了“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团队文化。通过干部发动员工,正面引导,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积极进取的心态;改善工作环境,营造员工和谐关系;实施多元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创效;提升员工福利,保证员工生活无忧。
文化承载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易铜为了提升员工的文化水平,出台了学历、职称提升计划,并给予相应补贴;设立了5级工程师制度,通过竞聘方式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陈全坤,工作马上4年了,通过参加竞聘成为了熔炼分厂的主管工程师。在他看来,能当上主管工程师,是因为企业建立的平台,给了他机会。目前,他正在读在职研究生,如果能顺利读下来,还可以获得易铜3万元的学历提升奖励。
一个企业的文化能带给员工什么?在记者来到易铜硫酸分厂的操作间采访生产四班值班长张云富时,他的回答告诉了我们一切——“幸福”。
正如易铜“打造云铜‘最努力、最赚钱、最幸福’的铜冶炼企业”的愿景一样,幸福易铜与云铜梦和中国梦不谋而合,最努力是前提,最赚钱是基础,最幸福是目标。
一切的缘由,都为了幸福。“易门铜业,不想做个‘高富帅’,只想做个‘暖男’,不求那么多一流,只求职工幸福一流。”孔德颂如是说。
现在,易铜建厂初期的那批“老兵”许多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政工部宣传主管田晓芳就是其中之一。在她看来,易铜的命运与他们连在一起,就算是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丝毫没有动摇与易铜共渡难关的决心。共担风雨、荣辱与共,这是易铜文化的传承,也是易铜能有今天的一切成绩的原因。
4月13日,云南省迎来了首家入驻的“中字头”央企总部——中国铜业有限公司。作为中铝公司重要板块的中国铜业,此次移师昆明,必将为云南省有色资源产业整合、转型升级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引擎。而作为中铜旗下最大的集团公司云南铜业,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易铜亦是。
目前,铜行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即将出台新的铜冶炼行业准入标准,即10万吨/年的冶炼产能的准入底线。为此,易门铜业在2015年年底开始与时间赛跑,以“小步快走”、稳扎稳打的方式,实施新一轮技改项目,为生存争空间,为踏入国家准入门槛作准备。对于易铜来说,新技改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而中铜入驻云南的“机遇期”,正为易铜新一轮的技改注入了新的动力。
预计新一轮的10万吨粗铜扩能增效技改项目将在今年6月份开工,2017年7月投产运行。投产后,易铜将达到年产粗铜10万吨的能力,同时,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治理等环保问题将得到较大提升,铜冶炼回收率也将从97%提升到98.1%以上。
用幸福融化冰雪、用动力突破重围。易门铜业正用其特有的文化体系和管理理念,在寒冷的市场中,用热血和激情,穿越冰山,走出了一条不凡之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在中铝公司、中铜公司、云铜集团的支持下,易铜会像一艘充满着动力,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希望的舰船,扬帆起航,昂首前行。
后记:
记者在离开易铜后,还采访了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滇中有色也是云铜集团下属的铜冶炼企业之一。与易铜一样,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却走得一帆风顺,硕果累累,去年达到年产阳极铜7.9万吨,硫酸20万吨,利润6100万元的好成绩。
实际上,无论是易铜、还是滇中,他们的成功只是中铝公司的一个缩影,代表了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中铝公司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精益管理”战略实施引导企业突出重围、重获新生的正确导向。而易铜和滇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云铜、中铜乃至中铝公司顽强拼搏,不甘失败的精气神。
“小步快走”也出彩
■本报记者 刘京青 于璐
20年,340人,5万吨,这组数字就是易门铜业的真实写照。一个有着20年发展历程的冶炼企业,员工不过区区300多人,在动辄几十、上百万吨产能的“大块头”眼里,这个“没长大的小兄弟”并不入流,而它2015年6488万元的利润,23亿元的销售收入,人均近20万元的创利能力,让人咋舌、刮目。
走近群山环抱的易门铜业,没有地域优势、不见高大上的进口装备,满眼是繁茂的绿植、处处有幸福的笑脸。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铜冶炼企业,是如何在深陷亏损泥潭的行业中脱颖而出?其利润何来?
一直以来,大手笔投资、跨越式发展,上规模、争第一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这种大干快上的发展模式让企业在一定时期会有所斩获,但跑得太快,难免体力透支。特别是在市场低迷期,过高的财务成本、过长的产业链条,令企业疲于应付。而易门铜业却另辟蹊径,以差异化竞争、持续性技改、低负债经营,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清晰的市场定位、强大的执行力,专注于既定目标,虽几经波折,却屹立不倒,成为市场黑马。易铜用小步快走、稳扎稳打的发展方式,为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新鲜范本。
在记者眼中,易铜成功的典型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赚钱的本领,也不仅仅是它的发展模式,它的价值还在于对人的潜能的发掘并让这种潜能发挥最大化。
在这一点上,先要为云铜集团的总经理武建强点赞。从3年前临危受命空降云铜,骨子里的倔强好胜,成就了他不服输、敢担当的精神气质,从战功显赫的铝业转战陌生的铜业,挑战无处不在。他和集团党委书记施维勤等领导“搭班唱戏”,以心无旁骛的拼劲、无欲则刚的信念,率领云铜集团迎难而上,也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易铜总经理孔德颂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典型代表。学习人力资源出身的他深谙管理之道。这个被中铝公司总经理余德辉称为“外行”的精准管理比“内行”更好的年轻人,身体力行,“易铜不当‘高富帅’,只做‘暖男’,不求太多一流,只求员工幸福一流。”他将企业定位于走差异竞争之路,以运营转型为抓手,完善激励机制,用春风化雨般的企业文化,滋润员工心田,凝聚正能量,让员工在岗位成才、为企业奉献聪明才智。
还要为易铜的员工们喝彩。他们心怀感恩之心,同企业荣辱与共,不离不弃,20年的精神传承,让他们把对企业的热爱溶于血脉,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迸发出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切磋技艺、岗位成才,争当金牌员工,榜样的力量和学习的氛围,激励着一批批新人,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美好未来,奋斗不息,也成为企业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
易铜焕发的勃勃生机也是云铜集团整体面貌积极向好的缩影和代表,但这离武建强心中的目标还有距离。“不和自己比,要和领先的同行比!”
看到差距,才有潜力。知道自己不够好,所以才能越来越好。让我们期待云铜越来越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