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材料科学家潜心“炼”镁

2016年04月29日 9:24 73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作者:

       4月18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共授奖313项(人):授予丁文江(左)、金亚秋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5位外籍专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江院士在阻燃镁合金研究方面,探明镁的氧化膜生长微观机制,使其燃点提高至935℃;在高强韧镁稀土合金研究方面,创制了延伸率可达35%的高强高延性镁合金;在高强度镁合金研究方面,将镁合金强度提升至500MPa,使用温度提升到300℃;结合自主研制的轻合金,创新了多种高难度关键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工艺,为国防及高端民用高性能镁稀土合金的工程应用作出重要贡献;开辟了可降解镁基生物材料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物安全性、强韧性、降解可控性”三位一体的医用镁合金研究思想;开辟了镁基能源材料研究方向,将核壳结构镁基储氢材料应用于燃料电池和含能材料领域,具有重大的国防和经济价值。 (新民)
镁有易燃烧、易腐蚀、强度低等瓶颈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在镁材料领域研究了整整31年,带领团队在稀土镁合金、医用生物镁、镁基能源材料等三个领域取得成果,实现了应用突破。
从种田到读研,从工厂一线到院士殿堂,从铸造装备专业“学徒”到高性能镁合金缔造者……当选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的丁文江用几十年的人生路,实践着一位材料科学家自我精诚的“材料精神”——“料要成才,材要成器,器要好用”。
努力扶起“中国镁”
中国缺油少气,却是十分难得的镁大国——无论储量还是产量,均占全球的90%以上。镁在实用金属结构材料中,比重最小(密度为铝的2/3,钢的1/4)。这一特性,让它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强劲的“轻旋风”——电子产品越来越轻巧,飞机汽车轮船越来越先进。不过,中国“镁”一直不大好用。
“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质,有用是材料研究的灵魂。”身在高校搞科研的丁文江,能跳出书本、论文,从企业生产看科研。上世纪80年代一次访问日本企业时,他看到镁合金作为最轻的、资源丰富的结构材料大有用武之地,就在国内率先倡导并从事镁合金研究。1987年底回国,他参与了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镁合金变速箱的国产化,努力扶起“中国镁”。
易燃烧、易腐蚀、强度低,丁文江心里清楚,我国镁合金技术和产品正是受困于镁的三大“劣根性”。中国镁合金技术想要“挑大梁”,必须让“易燃”的镁不再易燃,“软质”的镁不再软质,“不稳定”的镁合金不再“活跃”。
谱写“炼”镁三部曲
常规镁合金的燃点仅520℃,远低于其它合金熔点,导致其易燃而生产困难。丁文江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上较早地开展阻燃镁合金的研究,让镁合金燃点提高至935℃以上。燃点大大提升,大气中无保护的镁合金熔炼与生产成为可能,还显著降低熔炼和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电子产品外壳和汽车变速箱等产品批量生产。
常规镁合金承力比较差,在汽车轮毂、缸体、发动机支架等最需要轻合金的地方,难堪重任。经过反复试验,丁文江找到两个“好帮手”:采用稀土与锌固溶时效强化和锆细化的方法,创造出一系列新型高强度的镁合金材料。他们不仅在汽车中坚强耐用,更推广应用于多种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承力件。
最终,就连镁活性大、易反应、产生大量氧化渣的这一世界性难题,也在几十年不断研发、探索和发明中,被丁文江团队“一网打尽”了。随着中国镁的层层修炼,从手机外壳到飞机框架,再到实现装备大幅度减重,中国的镁技术及制品越来越“高大上”。美国通用汽车37套模芯组成的全镁V6发动机缸体、日立公司实现减重30%的耐热镁合金活塞、波音公司的民机座椅骨架高强镁型材……丁文江团队的研究,让许多响当当的国际巨头,心甘情愿来到镁大国,求助于中国“镁”。
研发医用“镁”支架
“寓精于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位于交大闵行校区丁文江院士团队的办公楼里,这句“材料箴言”凝练着丁文江几十年的学术理念。在他眼里,材料研究如果不是瞄准应用,就不能算是在研究材料。
一次和医生的闲聊中,丁文江注意到,许多骨折病人或是心脏病患者,肌体康复后,健康却埋下了一种说不出的“痛”——金属支架留在体内难以降解,许多人不得不忍受二次痛苦手术取出。而镁可降解,还是人体所需的有益元素,能不能让镁合金替代传统的医用金属支架呢?
他带领团队基于“生物安全性、力学相容性、降解可控性”的原则,着手研发新一代可控降解的医用镁合金,终于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骨内植物器械和心血管原型,均在动物体内实验获得成功,解决了过去医用金属不可降解的烦恼。目前,相关产品正申请人体临床试验,列为候选的国家认可镁基生物材料,有望引发该领域医疗器件的升级换代。
在镁基能源材料领域,丁文江院士团队发明了氢化镁水解燃料电池等,大大升级了人们爱玩的无人机,使无人机的飞行时间从一次只能半小时,提升至4到6小时,一口气可以飞行300公里。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