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莲再谈镁产业健康发展
2016年03月08日 9:40 724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镁资讯
在今年两会期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继2014年和2015年两会后再谈镁产业,再次提出要促进中国镁产业健康发展的诸多政策建议。
镁作为21世纪的绿色材料,是促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重要产业。地球上镁的储量丰富,而我国是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镁生产国和出口国。面对资源短缺、节能减排等因素,推动轻质材料的应用已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和发展的重点,而镁材的重量轻、强度高、储量大等特点都使其市场化前景极其广阔。
在今年的两会上,陈爱莲再次提出促进中国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也同样再次印证了我国镁产业发展势不可挡的气势和愈来愈好的前景。陈爱莲指出,我国镁工业经历了50多个年头,前20年发展缓慢,长期依赖进口。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产业规模连续跨越,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我国镁产业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镁产业的诸多优势和发展前景,陈爱莲也提出了一些当前产业存在的问题:
政府层面,镁产业的国家战略和行业规划缺失,并没有从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高度和国际竞争角度来审视镁的重要地位。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
行业层面,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事业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组织;产业联盟缺失;行业标准不完善,没有多层次高水平的行业服务平台;缺少行业领军人物和领军企业,不能及时有力地发出行业的声音。
企业层面,镁生产企业普遍实力不足,所能掌控的资源十分有限,商业模式有待优化,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多数举步维艰,难有长远眼光和超前布局,企业专业人才普遍缺乏。
科研层面,虽然国内从事镁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多,但是镁方面的科研经费还是不足。科研成果虽然不断获奖,但实际上成果转化不力,与产业化结合不紧密。科技协作不够,研究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也并未建立起国家支持的科技成果的共享机制。
用户层面,对镁认知不够,对镁供应稳定性还有疑虑。制造类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不足,习惯于给国外公司做代工,一味求成本低廉、挣快钱,并没有足够意愿以材料创新为突破口实现产品创新。同时,由于缺少系统化镁应用的生命周期分析研究和材料数据库支撑,产品设计开发进展并不理想。
金融投资层面,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和投融资机构更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还未能看到镁材料和镁业的投资价值,在镁业资金投入,资源整合方面还缺乏更多耐心、更多的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陈爱莲在其政策建议中提出,政府应加强战略规划管理。从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高度和国际竞争角度来审视镁的重要地位,科学制订镁产业的国家战略和行业规划,对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进行系统性规划,加快镁合金产业化进程,扩大其应用。明确战略路线图,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开发高端镁合金产品、高科技含量镁合金制品的集约型运营方式转变。国家应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通过打通目标产品的合金开发、产品设计、材料加工、部件产品生产、产品应用和合金废料、零部废料回收利用的整体技术链条和循环过程,形成以新材料为主体、上下游(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联盟协调和组织中国镁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行业标准,提升多层次高水平的行业服务平台。
她还建议,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对1.5万吨以下现有企业限期改造升级达产达标,或兼并重组或被视为落后产能淘汰出局;新建一批“两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化镁冶炼示范企业,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镁合金加工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通过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和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示范型企业。充分利用已有军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加快军民联手共施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国家还应制订和推行有利于镁产业有序发展的政策制度。加大对镁业的政策扶持,强化镁的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大镁的科研经费投入,整合国内从事镁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力量,加强系统化的镁应用生命周期分析研究和产品设计开发,开发出更多高性能的新型合金材料。并且提高加工技术,建立材料数据库,真正建立起国家支持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领头人的坚持和努力,陈爱莲在继2014年、2015年两会后再谈镁产业,可以看出陈爱莲这些年对镁产业不懈的努力和付出,而我们也坚信这位女企业家能够带着她的坚定和信心,帮助万丰奥特、帮助我国镁产业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