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2016年03月07日 8:50 575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李毅中会场_副本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将这句话联系到我们工业上,应该有两个支持,一个是支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一个是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这就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换,从而提升我们供给侧的综合效能。”
       掌握核心技术  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处于新旧动能转化期,李毅中表示,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着重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没有新技术就没有新兴产业。他举例说:“我们的光伏产业在前五年的发展曾经走过很多弯路。以前我们没有掌握最新的技术,盲目地发展光伏产业,导致低端产品过剩,在出口中被国外搞反倾销,同时高端的产品还不够,需要大量进口。现在光伏产业的发展终于走上了正路,但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我们掌握了多少呢?很遗憾我们只掌握了一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花钱是买不来的,只有靠我们自己自主创新。‘十三五’期间,国家规划的十七项重大科技专项都要取得重大进展,而且要规划到2030年再一轮、新一轮的重大科技专项。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并且将其产业化,我们发展新兴产业才有灵魂。”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融合发展。比如发展新材料要和有色金属、石化等结合起来;发展电动车、节能汽车要和汽车工业、铝加工业等结合起来。
        而在在发展新兴产业时,特别要注意防止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国家、地方、行业都要合理规划从资源、环境、市场、产业基础上选取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不要什么产业都去做,要进行差别化管理。
       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修复现有产能的动力
       李毅中介绍, 这几年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始终比传统产业的增速快5个百分比,投资增幅也比传统产业高很多。特别是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电子设备等一些高端产品大幅度增长,甚至成倍的增长,和传统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反差。但问题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只有11.8%,新兴产业虽然增长的很快,但补不上传统产业落下的那一块,所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中国工业的发展处于旧力渐弱、新力将升的交替期,结构性矛盾很突出。在新常态下,由于需求的变化,包括有色金属、钢铁等在内的许多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遇到的困难更多一点。从去年的运行状况来看,我们工业的增加值6.1%,是1998年以来的新低。经过六十多年的积累,虽然中国的工业体系比较完整,但是由于形式的变化和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长期积淀,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那我们传统产业该怎么办?李毅中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提升技术改造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盘活我们巨大的工业资产和存量。经济能不能稳得住,主要取决于现有产能能不能修复动力。
       中国现在大约有一百万亿的工业资产存量,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李毅中列出了工信部统计的2009~2015年这七年的技术改造数据,数据的结论是从中央财政拿1个亿,可以带动企业投资、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等20亿元。用这个二十个亿来搞技术改造投产以后,可以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利润3.1亿元。从50多年前的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到现在,技术改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取向。
       2015年全国技术改造的投资大约是9万亿,占去年工业投资的比例42%,比上年增长了14 %。但李毅中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应该进一步增加技术改造的投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工业化前后,美国在技术改造上投入占工业投资总投入的69%,西欧国家在技术改造上投入占工业投资总投入50%~60%。他建议,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大财政支持,同时发改委、工信部要加强政策的引导,比如为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可以考虑新增的利润这一块一定时期不交或少交个人所得税。在金融层面,要通过银行信贷和各类资本市场予以资金支持。对科研部门来说,要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技术改造是科技成果转化最直接最迅速的手段,马上就可以迅速转化成新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