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谋划第三板 李小加冀望引内地资金入LME
2016年01月22日 9:3 14334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交易所 作者: 朱丽娜
继“沪港通”之后,港交所勾勒了一幅宏伟的战略蓝图。
1月21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记者会上兴奋地展示了港交所崭新的Logo,并表示未来的新定位就是要互联互通,接通不同市场、连通种种商机。
在新的三年战略规划中,涵盖股票、大宗商品以及定息及货币产品。李小加表示:“最终希望能达到‘三个翻倍’,包括与内地间现货市场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股票衍生工具交易量及定息货币产品对集团的贡献均实现翻倍。”
然而,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21日,港交所股价收盘下挫3.3%报162.5港元/股。
由于港股近期交投疲弱,多家外资大行均唱空港交所。美银美林上周发布报告指出,随着内地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包括内地债市),这将成为港交所未来的增长动力来源,但由于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对港交所中期收入增长贡献有限。
筹划设立第三板、“新股通”
一直以来,由于香港市场不接受不同投票权架构申请上市,导致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很多内地公司纷纷弃港赴美。
“目前市场有声音反映是否要吸引新兴企业及修改新股的入场门槛等。现在存在一种矛盾,即使再高的上市标准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坏公司。因此,我们需要确保上市和退市的出入口门槛一致。一旦上市门槛过高,的确可以把一些劣质公司挡在外面,同时由于退出门槛也很高,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十分昂贵。”李小加坦言。
同时,他表示,在现有的主板和创新板里无法保证上市入口和出口门槛一致,“这里面有很多既得利益,如果要动大家的奶酪,需要进行咨询。因此,我们考虑设立第三板,需要在准入和退市制度取得平衡。”
香港交易所集团监管事务总监兼上市主管戴林瀚(David Graham)在会上表示,第三板目前仍属初步建议,并曾就此与香港证监会接触,但目前并无任何细节及时间表。他指出,推出第三板的理念是容纳科技及金融科技等新兴行业。同时,港交所亦会在今年就创业板进行检讨,包括会否加强创业板监管,甚至将其重新定位。
根据港交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5月底,102家中国内地公司选择美国作为主要上市地,大部分为资讯科技类公司,其中近1/3采用不同投票权结构,合计市值达1513亿美元,占全部美国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总市值的70%。
此外,李小加透露,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出“新股通”,在交易端与现有的“沪港通”类似,从而便利国际投资者直接参与中港两地的新股市场,以及国际发行人在港上市。
“新股通意味着(投资者)直接从发行人那里直接购买新股,而目前(沪港通)则主要是从二级市场购买已经上市的股票,具体是以定向发行或是参与国内发行的形式,尚在探讨阶段。”他表示。
李小加坦言,香港目前的投资者基础与欧美市场相似,难以吸引外国企业来港上市,如果“新股通”成立,外国企业将可直接对接庞大的中国投资者,这必将大大提升香港作为上市地点的吸引力。
他认为,“新股通”在产品及技术上均没有难度,最大的困难是在监管层的思维转变。
内地建大宗商品现货平台
自2012年斥资18亿英镑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收于囊中后,港交所近年来一直积极拓展商品期货业务。实现了业务整合、建设新的LME Clear、改革仓储制度等重要举措,希望实现将这个平台与庞大的中国商品市场对接的初衷。
李小加表示,未来三年计划推行LME的“金融化”战略,即通过托看买卖LME合约的用户群体增加LME市场的流通量。亚洲尤其是中国内地投资者对金融的交易兴趣浓厚,未来希望通过“伦港通”将这些资金引入LME。
“由于内地期货市场的现货参与者不足,投资者以纯金融投资者为主,特别是散户。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流通量极大但持仓合约却极少。我们正在研究搭建一个内地现货大宗商品的电子交易、仓储和融资平台,通过香港和LME,进一步强化内地大宗商品价格发现过程与现货市场之间的联系。”他表示。
李小加透露,未来将丰富大宗商品产品种类,增加贵金属、钢铁、铁合金等。
为了将LME的产品拓展至亚洲市场,2014年12月,港交所已经推出了首批在香港交易和结算的金属期货合约——伦敦铝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铜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锌期货小型合约,并于去年10月12日推出第二批伦敦金属期货小型合约,包括伦敦镍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锡期货小型合约及伦敦铅期货小型合约。为了迎合亚洲散户投资者的需要,这些小型合约均为现金结算,并无实物交割。
LME实行商业化改革后,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去年前6个月,LME商品分部收入及其他收益共8.86亿港元,同比激增37%, EBIT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则同比飙升99%至6.32亿港元。尽管合约成交量有所下降,但LME自去年1月1日起调高交易收费,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增加2.53亿港元,对集团收入贡献达19%。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