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品苏轼人生观和书法艺术
2015年12月23日 10:14 421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肖体平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是一个文人,从21岁开始做官,但不合时宜,导致人生起伏,仕途坎坷。苏轼心怀坦荡,靠自己直觉的厌恶和喜好来对待自己的人生。所以,他总是那么自信潇洒,淡泊物质的追求,而追求内心人格的升华。他在《宝绘堂记》里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如果留意于物,把精神寄托在物质之上,使自己的心智融入其中,就是一件很小的东西,都足以造成玩物丧志的病。
苏轼又说:“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很多有价值的财物,难以满足心灵的需求,而最有价值的是快乐,把书与画作为精神的财富寄托,成就了苏轼书法艺术上的辉煌。
苏轼的书法特点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字字丰润,极少看到枯笔、飞白, 结字扁平,在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用笔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分布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可谓是苏轼独树一帜,给人视觉上的韵律感和极强的冲击力,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
苏轼的书法朴拙厚重,平和中正,端庄娟秀,而毫不做作狂怪,从某种角度上看,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进一步验证了苏轼所阐述了的书法观,真正理解到书法当是表情达意的一个工具,即“以其不求售也,故得其自然”。
苏轼崇尚个人意趣风尚的书法理念,始终坚持的就是自然达意的独特风格,与其个人的性格关联。苏轼的不合时宜,体现在其书法上,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别人用墨适中,他用墨极浓;别人写字方正,他求扁平;别人写字大小匀称,他写字大小悬殊;别人讲求法度严谨肃穆,他讲求随意自然;别人追求华丽时尚,他追求古朴粗拙。在他的性格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时的得意,又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迫;既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瀔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顿悟:又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绝唱。
苏轼的书风,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苏轼一生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换句话说,苏轼的书法,早年、中年与晚年,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生经历出现了太多太大的变化。他的一生是如此的起伏跌荡,数起数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激情的各式诗文及书法存在,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这种情感随着人生波动而形成的变动,不仅通过他的诗文反映出来,也通过他的书法体现了出来。通过这些经历,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在时人的心目中,苏轼得失寸心知;在今人心目中,苏轼留下了一种精神上的伟大,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