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湘:筹谋镁业新定位

以独特优势参与我国节能减排和轻量化工业化全过程

2015年11月06日 10:51 587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十三五”期间,是镁工业加快升级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从总体长远战略发展趋势上看,由于各国“节能减排”和轻量化工程的压力及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对中国镁及镁合金高品质制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近些年来,已有进一步建立固定模式或机构、最终形成成熟国际交流、运行机制的要求。由此,将进一步影响和带动国内企业和应用市场。
  从国际环境看,在全球能源、矿产资源总体战略形势日益紧张,包括铜、铝、铅、锌、镍等有色金属在内的大宗国民经济基础金属材料资源紧缺、价格剧烈波动、国际贸易渠道及其风险陡增巨大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作为独居优势的资源性商品而又兼备减重、节能、综合物理性能优异以及极易回收等特性的金属镁,理当在可持续发展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经济转入复苏,发达国家重归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概念的普及与深化,镁产业的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镁作为独具国家独特地位的战略性资源和新型结构材料,将迎来越来越明显的又一个跨越式发展机遇期,在交通轻量化、新能源材料、环保产业、消费电子、海洋工程、航空航天以及军工配套、军民融合等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所提出的乘用车的平均燃料消耗要由2015年的6.9升/百公里降至2020年的5.0升/百公里(五年时间,百公里节油率将达到27.5%!平均每年节油率要达到6%以上!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每辆汽车的减重率要达到16.5%-22%!世界先进指标!)等一系列以节能减排和调结构、转方式、达到中高端水平为战略目标的国民经济重点项目和标志性终端产品,将为镁合金零部件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建设运营城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及其独具中国特色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出口战略,也必将使镁合金内饰件、座椅框架、高品质镁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宽幅镁合金板等镁合金铸件、型材、板材大有用武之地。
  这些都是全球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自身运作规律与调配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镁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无可比拟且越来越明显的国家战略优势:
  (1)资源储量极为丰富,不仅排名世界第一,而且储量绝对值巨大,是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少有的补充或接替成为国民经济主要金属基础材料的国家战略资源;
  (2)在轻有色金属中,是可以确保国家安全开采和使用年限最高的;
  (3)在今后十年内,很有可能是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能使节能减排效率达到两位百分数的国家级基础金属材料;
  (4)随着生产规模工业化与应用市场化,其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进一步显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及战略优化空间,创建并增强国家在世界相关领域内的国际话语权和掌控力。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准则,相关系列产品市场迅速扩展。为此,进入二十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将节能减排与轻量化,确立为现代工业科技发展追求的极为重要的共同行动和有效经济技术途径。
  金属镁及镁合金作为21世纪令人瞩目的绿色基础工程材料,在世界各国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等各个支柱产业和领域得到越来越深入和加速工业化、规模化开发与应用。成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投资开发的重点战略项目之一。从2004年起,国内的金属镁需求量持续扩大,镁产品出口依存度不断降低。2014年中国国内金属镁消耗量达到37.07万吨,自2008年起连续七年成为世界第一金属镁消费大国。同时,金属镁深加工快速优化升级,正在从全球纯镁原料供应基地逐步向镁材料供应基地和加工、深加工各领域多规格零部件制造基地联动转化。我国已成为全球最活跃、最具增长力的金属镁生产制造平台和研发应用市场!
  从2010年全面进入“十二五”至今,我们新建或正在筹建的镁及镁合金生产制造与加工应用的各类项目和实体,主要面向和推动的领域仍然是新型高效节能金属镁冶炼工艺及其综合配套信息化设备装置生产线、以汽车、高铁列车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产业、航天航空、国防军工以及以3C为代表的拥有巨大应用市场的新型民用产品等为主。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上郑重承诺: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可以预见,这些战略目标和重大项目的最终实现、建成实施和实体的成功运作将会进一步倒逼、促进、推动我国金属镁及镁合金研发制造和应用领域以及市场扩大更大、更快、更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