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找矿模型助力矿业勘查

陈毓川院士谈如何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

2015年08月18日 8:59 30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8月16日,中国矿山地质学术交流会上,矿床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谈到我国矿产资源,除少数矿产如金刚石、铬铁矿、铂属矿产等资源潜力不明朗外,绝大部分矿产都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目前是中国矿业勘查的瓶颈期,如何促进地质找矿大突破呢?陈毓川院士多年的找矿理论研究和实践,针对性地提出 “522找矿模型”。“522找矿模型”包含了5个客观因素和4个主观因素。
  要充分利用好5个客观条件。一是在已有地质工作程度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要收集、开发、利用已有地质资料,用新的只是去分析,开发潜力大。一定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向前走。例如:湖南省郴州县千里山花岗岩边部金船塘铅锌矿深部找到大型矽卡岩型铋锡矿床,是因开发老资料,有一孔深部见到锡矿的信息,分析区域成矿的分带性,决策深部验证,并找到大矿。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成矿理论与找矿经验。比较常用的是构造环境与成矿、地质建造与成矿、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成矿系列(成矿系统)与找矿、经验性的地质找矿标志等。关键是自觉地、尽量多地学习掌握、灵活应用已有的理论与经验。陈毓川院士分享了他的直接接触和体会:大厂矿床的研究勘查工作、区域性锡矿带的研究与勘查、南岭成矿系列研究与应用、矿床类型(卡林型金矿)、区域成矿模式(玢岩铁矿)的应用、成矿模式(五层楼钨矿、焦家式金矿)的应用等。三是用好探测技术方法。探测矿产的技术方法发展很快,海、陆、空,地物、化、遥、钻、槽、井、坑探测技术都可使用。关键是三点:要有的放矢,不同的矿床类型,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应用对应的有效探测技术方法;要应用最佳探测技术方法结合,不在多,而在有效为原则;要对非能源急需矿产加大深部探测,加大到1500~2000米,加强深部探测的有效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四是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研究与预测。通过地质调查研究及多种探测技术方法取得的成矿多元信息,进行科学的转化、综合分析、研究,与已有矿床模型的对比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的成矿预测(资源潜力与找矿远景区、靶区),是一项减少找矿风险,缩小找矿范围的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利用,使这项工作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可行性,正向智能化发展。五是资金与工作量的合理投入。分阶段投入,还是一投到底,国家投入的强度应当按国家需要来确定。对国家急需矿产应加大投入力度,一投到底,加快勘查开发速度,可以与企业联合投,亦可以国家直接投,打破国家不投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框框。
  另外4个主观因素。第一个“2”是客观的工作条件。一是政府政策与管理是矿产勘查工作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当前国家政策是: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国家加大矿产勘查投入,加强矿业秩序管理,加快矿业市场建设等。但是,也有几个政策需要考虑:为充分调动找矿单位找矿积极性,急需完善中央地勘基金,改变基金的投资性质为风险基金;初始探矿权坚持申请登记授权,不搞招拍挂或停止登记的办法。二是工作区社会环境是工作保证。一些地区地方政府、群众对矿产调查勘查按政策欢迎支持,使工作顺利。有的地区苛捐杂税,高价赔偿,甚至阻止勘查,难以工作。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需做不少工作。
  主观因素的第二个“2”是:矿产勘查的科学组织管理;承担工作的人员及团队素质是关键因素。
  在勘查工作的科学组织管理方面,过去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勘查工作部署上,应该继续坚持以下的经验: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区划、区调、科研、物化遥、普查要统一部署;重点成矿区带部署,相对稳定,并兼顾一般;近年资源危机矿山勘查工作中提出综合研究定方向,物化等探测定靶区,钻坑工程去验证,效果好;急需矿产组织不同规模的勘查会战。勘查、开发一体化。
  矿产勘查工作部署需要注意: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区划工作室科学部署的基础;异常、矿点筛选与查证是核心工作;普查是关键环节;科学研究工作要贯穿于整个勘查工作各阶段,要安排;按勘查进程,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部署。
  矿产资源勘查需要整体部署,有效勘查,加快进度。目前,矿产资源勘查还面临在勘查区域内矿权分割的难题,这是组织管理方面的难点,需要互相协调配合,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地勘单位联合,建立多赢的新的勘查运行机制。这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勘查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承担勘查工作的人员及团队的素质。勘查工作室意向科学探索性工作,创新性工作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考虑各方面的地质矿产因素,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识,但又要不限于此,去认识新的现象,发现新的规律,因此对工作者要求很高。陈毓川院士认为,一是要充分发挥全国地勘队伍找矿主力军的作用;二是组织团队要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三是勘查项目实施过程对每一位工作者明确要求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建立定期汇报研讨制度,项目设计中要含综合研究经费;四是地勘局、地质队要大力加强综合研究工作及定期召开找矿及科技成果、工作部署交流研讨会,有目的地组织青年骨干外出考察相关矿床;五是重要成矿区带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组织相对稳定的研究部门,与地勘局、地质队结合,长期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研究、交流、研讨工作,形成制度;六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需要加强对地质技术人员的培训,分层次、有计划地进行,制度化,并列入地质工作计划,保证经费;七是产学研结合,矿产勘查工作有目的地组织、邀请科研、教育单位科技人员参加,定向研究,定向培养人才。其中,关键是培养年轻地质人员从事地质工作的事业心、树立光荣感、责任感,和进行探索的兴趣感。要从学校培养起,要提高地质找矿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
  当前,矿业市场持续低迷,矿业投入锐减,这只是暂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大形势不会改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属性决定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在有资源潜力的前提下,应用522找矿模型,用好5个客观条件,有政策与管理保障,主观上搞好科学部署及充分发挥地勘队伍的作用,组织好工作团队,实现找矿大突破是有充分信心的。
  (陈鑫)

独家稿件声明
本网站内容中注明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个人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转载本报稿件需经本报授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