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市长:推动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绿色发展

2015年06月09日 13:58 44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一千多年前,界首的群众就开始了用铅做釉烧制陶器。改革开放后,陶器逐渐被塑料及金属制品替代,当地群众在人均三分田的困境中把目光瞄向了铅冶炼,“一口锅、一把柴、家家户户炼起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
  面对这一群众基础深厚、市场需求旺盛、而存在环保问题的产业,界首市委、市政府遍访国内同行先进企业,反复分析论证,决定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使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破茧成蝶、涅槃再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的闭合式产业链,催生了一座丰富的“城市矿产”。目前,田营园区年回收废旧电瓶45万吨,通过冶炼加工生产再生铅33万吨,可每年为国家节省3000多万吨铅矿石,相当于少建了10个大型铅矿开采企业,使我国铅自给寿命由10年延长至50年。
  安徽界首市人民政府市长何逢阳9日在接受采访时说,把环境友好作为产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选择,从全国层面看,田营园区通过建立废旧电瓶回收体系和加工环节的集中治理,实行园区化开发利用,可有效降低散落在全国各地废旧电瓶的面源污染。
  据记者了解,田营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和生态链,进来的每一只旧电瓶被吃干榨尽,出去的每一只新电瓶绿色环保可回收,“三废”做到了达标排放。同时再生铅与原生铅相比,综合生产成本可降低38%,节能减排50%以上。以田营园区目前的回收量和加工量,每年可节约原煤量11.96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43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1万吨,减少废渣产生量1000万吨,推动了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产生量。
  何逢阳强调,要把污染防控作为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践行绿色发展,需从控制污染源头、切断扩散途径、提高工艺水平入手,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绿色发展的源头活水,让田营园区通过工艺革新、装备提升和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和市场准入,努力打造再生铅产业的升级版,重点实施“双改两新”战略。
  据何逢阳介绍,“双改”是指园区骨干企业华鑫集团的技改和改制。华鑫集团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废旧蓄电池回收和冶炼加工,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再生铅加工企业,2013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两新”是指园区所有极板及蓄电池企业实施“新工艺、新产品”战略。新工艺是指极板生产的无镉化、自动化和外化成改成内化成工艺。新产品,就是变单一的生产电动助力车电池拓展为汽车电池、储能电池和通讯电池生产。
  经过多年发展,田营园区企业经营者加深了对铅的用途及危害的认知和把握,不仅掌握了加工增值的方法和技术,也总结出了一套防范铅污染和危害的方法及对策,做到了趋利避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形成了“务本、兴业、创新、责任”的绿色文化。
  何逢阳介绍说,园区所有企业推行“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除、素养、安全,使企业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作业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突出抓好创新文化。围绕着科技创新,园区各企业都组建了创新团队,计提专项经费用于研发,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方面不断革新,形成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三级研发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工艺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创新型企业2家、已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批组建安徽再生铅产业工程中心1个,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协议8家,共聘请环保、冶金等有关单位16位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攻关,已获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00多项,园区的整体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