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矿井里的“发明家”
2015年06月03日 9:10 4513次浏览 来源: 伏润之 胡巧军 分类: 镍资讯
苏毅波是金川集团公司三矿区充填工区一名普通的工人,和他握手时犹如被一把钳子牢牢捏住,有人说,这才是一名矿山工人应有的“素质”——直爽、有力气。
但是,真正引起记者兴趣的是这样一双粗糙而有力的手却成就了不少“发明创造”。三矿区充填工区的办公楼里,记者在一间名为“苏毅波党员创新工作室”的屋子里看到整齐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创新成果模型,这些小发明、小革新都是苏毅波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出来的,像这样的“工作室”三矿区共有7个,都是以工人的名字来命名。
三矿区充填工区是金川集团公司第一个建立党员创新工作室的单位。作为第一个吃螃蟹、敢于亮牌建设党员创新室的基层党支部,没有一股敢闯的底气是不敢揽这个“瓷器活”的。提起这一点,工区党支部书记张忠说:“我们充填工人少,任务量大,设备设施多,作业环境艰苦且复杂,充填作业中经常遇到一些卡脖子的难题,像充填管堵塞和充填跑灰是常有的事,一旦出现这些问题,不但耽误采矿工区的生产,而且职工非常辛苦还出不了活。于是,职工便尝试着自己动脑筋,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从自制充填管道疏通装置开始,大家一点一点硬啃,解决了不少现场难题。”
比如说,“苏毅波党员创新工作室”创建后,工作室成员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矿山充填作业中的技术难题。五年来,先后有57项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创经济价值200余万元。井下通风系统原本需要专人巡视,耗人耗时。“苏毅波党员创新工作室”根据实际,研究了一套井下风机集中报警控制装置,哪个风口出现故障就会自动报警,值班工人一眼瞧过去就可以准确定位故障位置,节省时间更节约人力。
依靠工人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难题,这让三矿区感到意外而又惊喜。三矿区党群工作部主任朱占锋说,过去,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结合不是很紧密,常规组织的学习会被认为是外行“瞎折腾”。如何才能将党员的作用在生产中突出体现出来?我们考虑到,很大一部分党员身处一线作业,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何不让他们引领技术创新?“当第一个小革新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时,给全工区带来的示范效应是无穷的。”
“兰金云党员创新工作室”,围绕影响生产和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瓶颈”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完成了《牵引线自动开关闭锁装置开发》项目;砂石车间“闫刚党员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了80多项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大幅降低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设备台效;机修车间“周元创新工作室”围绕矿石提升和“两石”生产完成了18项创新成果和44项精细化检修作业标准,降低了检修作业劳动强度和材料消耗,提高了检修效率和安全系数。
党员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为三矿区基层党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抓手和展示的平台。为了保证党员创新室的持续、健康发展,三矿区每年会拿出10万元用于对党员创新室创新成果的奖励,矿党委在抓好党员创新室创新机制建立、完善的同时,积极组织对党员创新工作室申报成果的审核评定,用好奖励资金,调动创新积极性。
“短、平、快的项目,只要满足解决生产难题、改善工作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效益,当月结项当月奖;对改善生产工艺、提高效率效益时间较长的项目,按阶段分期奖励。让想办法、有点子、有能力的人得到激励和赏识,更好地投入小改、小革和创新工作,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朱占锋一口气说道。
苏毅波坦言,“这些小玩意绝非高大上,就是大伙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运用后大家干活既安全又轻松。”
事实上,来自最基层的实践很了不起,他们共完成创新成果近200项,其中14项获得国家专利,而这样的创新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杨翼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