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相恋三十年 相知、相伴一辈子
我与《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情缘
2015年05月13日 10:30 463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2014创刊30周年征文 作者: 梁赟
也许是自己多年从事企业党务管理和行政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缘故,阅读书刊、浏览报纸是多年养成的一个嗜好,而钟情《中国有色金属报》,既有在国有特大型有色企业工作性质使然,亦有爱好新闻写作的缘故,更多地是想通过她了解有色行业动态,获知相关知识,为自身“强筋壮骨”,更好地服务企业,贡献社会所需。悉数算来,《中国有色金属报》已伴我走过了近30年的光景,现已经成为工作中难得的良师益友!值此30华诞,可喜、可贺!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冬去春来,新旧交替的季节,青春年少的我加入了有色行业的队伍,荣幸成为“中国镍都”建设中的一员,刚参加工作不久,从事技术、统计工作的我,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机关部室的办公桌上,与《中国有色金属报》邂逅,随手拿起浏览一番,便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也是我步入企业大军后见到的首张带“国”字号(报头为中国XX报)的报纸。自此,从相识、相恋、相知到痴心依恋。现在看来,当时纯属偶然的一次相逢,便一见钟情,注定终生难忘,永远相伴相随,一路走来,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拜读《中国有色金属报》犹如沐浴春风之爽,茅塞顿开之快。蓦然回首,由《中国有色金属报》陪伴的10860多个日子里,许多心绪幻变成五彩的回忆,经过季节的洗礼,生活的道路虽艰辛而复杂,而精神世界却富足而充实。
春的煦风,夏的杨柳,秋的果实,冬的霜雪,走过的岁月里,伴随着困惑,也洋溢着欢歌,孕育着成长和收获的希冀。在《中国有色金属报》不断成长的道路上,无疑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在三十而立之年,的确亦为讴歌记录有色工业发展史留下了数不胜数弥足珍贵的足迹。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有色金属报》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拓展办报思路,精心策划栏目设置,缩短刊出周期,由周刊,周双刊,再到目前的周三刊,版面由四版到八版,印刷由黑白到套红再到彩色印刷,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版面越来越靓丽,导向性突出,宏观性全面,时效性更快,信息量更大,专业性更强,内容更丰富,服务性更贴切,吸引眼球的地方越来越多;全面、专业、深入地宣传有色金属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成就,积极为有色工业鼓与呼,传播正能量,一直为提振行业发展信心助力。后来又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中国有色网”,时效性再提速、信息量又飙升,新媒体融合的力度再加大,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在三十年的办报过程中,《中国有色金属报》主管主办单位由有色工业局、中国有色总公司、国务院国资委(举办)、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几易其主;刊名字体由国家领导题字到美术字,数次变换,但刊名中的“有色金属”四个字永葆本色,栏目版块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改进,但办报的风格没有变,立足有色金属行业,面向全社会,全面报道有色金属工业领域信息,打造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唯一的覆盖全行业、最具权威性、报网一体的立体综合信息传媒的宗旨不变;服务于有色金属全行业,联系企业、协会、政府和相关行业的桥梁和纽带的办报使命始终保持不变;“今日有色新闻的记录者,明日有色历史的见证人”的特殊角色和责任担没有变。报社每一点成长进步、每一次殊荣的获得,是对她发展成就的认可和褒奖,令我这个“痴情者”、追随者乃至忠诚的粉丝激动不已。报社的编委、领导、编辑、记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新闻人”哪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却代代相传,并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扬广大。
记得上世纪中期,当时投稿是用方格纸誊写再寄往编辑部,跟现今的E- mail、 QQ等快捷方式真是天壤之别,每当跟办公室的80、90后提及此种投稿经历,他们总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不像现今电脑这么普及,当初没有电脑,到后来的386型,一栋机关楼上就那么仅有的一两台,还主要用来打印文件、资料,想借用一下,还要与打字员搞好关系,利用午休或夜间值班时使用,再用针式打印机打出,就这样,感觉生出的这个“孩子”较手工的漂亮多了。有时为了提高稿件的时效性,多数是手工起草,用复写纸誊写,若中途抄错,还要撕毁从头再来,完成后,较清楚的一份寄往编辑部,留一份待发表后,与编辑老师润色、修改上报的稿件对比,寻找不足,努力改进。若投寄照片时,不像现在的数码照片快捷、低成本,而是胶卷相机,必须先到照相馆冲洗,再用略大于照片的硬纸板一同装入信封寄出,以防照片在邮递过程中折坏,超重还要另付邮费,寄一份稿件颇为不易。尤其是稿件投入绿色邮筒前的忐忑,等待中望眼欲穿的期盼,还有泥牛入海的失落感可谓皆而有之。时至今日,鼠标一点,一篇稿件在几秒钟就传到了千里之外的编辑部,可谓今非昔比啊!但过去多年寄信时的“100814”邮编、“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社址在脑海中已深深扎下了根,打上了永久地烙印。在近10多年中,报社也多次给我发来邀请函参加通联会、新闻摄影培训班等,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前行。去年国庆节前应北京一家媒体的邀请参加颁奖会,会后几次想走进“复兴路乙12号”这个脑海中恋了30年的“家”,但熟悉的家庭住址和家人的姓名,却一直未谋面的家人,还是有点胆怯,最终未能如愿。回金昌后,与近几年公司派去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培训的同事谈起此事,他们培训期间都曾拜访过这个“家”,几乎不约而同的认可这个“家”真的很温馨,从报社的领导、编辑还是其他工作人员真的很热情啊,又一次留下了人生的一大遗憾。
决定一份报纸的社会价值的核心是办报人的人品与文品,读者对报纸的欢迎程度,折射报人的人品与文品。多年来,我与贵报的领导、编辑和记者们的交往,大多是在预约稿件、商讨稿件修改等千里一线牵的电话中,交流的方式主要由以往的书信、电话沟通为主,到后来贺卡、手机短信、QQ交流方式的演变,不论何种方式,心相同,情相连,谊相叙。许多编辑老师虽未曾谋面,但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动。九十年代中期,四版“五光十色”栏目的齐芸编辑,自己写了一篇“镍都裙装满街飘”的稿件邮寄给贵报,所投的稿件字数最初是5000多字,经他字斟句酌的斧正、压缩成3000多字发表在头条,期间,打电话核实所配图片和文字时,电话中“原来你是个男同志啊!”……直至后来有发过许多图片、文字、随笔,沟通交流过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金川公司举办第四届花展》的稿件,当时公司还有一位女同志也投了相同的稿件,最终上报时采用了我写的稿件,在署名问题上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我的一句“女士优先吧”,得到的一句是“你好大度啊!”,多么负责任的编辑啊……这一切的一切,现如今还历历在目,每每想起,责编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2009年《点“灰”成金---金川集团循环经济迈新步》的稿件相继在《中国有色金属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发表,陆续有江苏等地的客户写信、发传真、打电话找我,寻求购销氧化锌等产品事宜,我觉得作为一名企业党务工作者,价值得到了体现。时间到了2011年,在报纸的周刊版刊出的几篇金川压延加工材产销两旺等文章后,江西一企业的老总看到报道后,在当期报纸上批示,要求他们一下属单位组成6人考察团到金川实地考察取经,在当晚的招待宴上,在与对方交流过程中,与我同桌邻座的综合管理部主任提及这次来金的由头是源于《中国有色金属报》上有一个姓名叫“梁X<赟>这个字我们还不认识呢” 写的报道促成此行……,我内心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后来有几位曾到镍都金昌出差、采访的记者、编辑,短暂的见面交流,犹如挚友相逢。2008年中秋前夕,报社的一位负责通联工作的领导来金川,时任公司的宣传部长通知我晚上参加一个宴请,我当日下午正参加统战工作联谊会,原计划联谊会后按约定的时间直接驱车去,因参会的多为数年的相识“两办”主任,也是机会难得,一高兴多喝了些酒,就失约了近1个小时,当我打车急匆匆地赶到后,客人的一句“我就是想见一见在报纸上时常能见到的金川的几位朋友……”一时让我哑口无言,除了感动,就是感激,还有歉意和内疚。时间到了2013年12月中旬,自己有一事相求,脑海里突然又想到了“她”--《中国有色金属报》,冒然一个手机电话,打给了“技术、装备”的主编陈刚,就诚心诚意帮了我的忙,让我十分感动。
还要值得说一说的是,报社旗下有一本联系报社与读者的刊物--《新闻之友》(后更名为《有色文化》),开设了“卷首语”、“业务交流”、“读者园地”、“芳草园”、“文化茶座”、“有色人”等10个左右的栏目,为报社、编辑、作者、读者搭建起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后来虽停刊了,但我还是保留不少留作纪念。限于篇幅,贵刊许许多多编采人员那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乐于助人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而在此无法一一赘述,敬请谅解。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报》的一位忠实读者,热情的作者,自己默默暗下决心,要不辜负报社的期望,决心为这位多年相恋的“恋人”涂脂抹粉。屈指算来,从相识至今,我把阅读、投稿、订阅、使用作为奉献给她的“四件宝”坚持下来,在贵刊发表的新闻稿件、图片、读者来信、言论、刊头设计及论文等已有200篇(幅)了。因地域缘故收到报纸稍晚,我将“中国有色网”等数十种报刊杂志的电子版网页收录到单位、家中的电脑收藏夹中,每日上班的第一件事(或因工作忙下班回到家中)打开网页,先睹为快。待报纸一到,认真阅读每期中的相关内容,从中了解有关信息,学习相关有色冶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色报”剪贴本好十几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己在剪辑刊有自己作品的报纸时,一定要把当期报纸编辑、版式设计人一同粘贴上,目的是尊重编辑,记住编采人员,齐芸、邸明明、李秋香、建军、李璇、李幼玲……等编辑记者的名字耳熟能详,同时还有选择的集存了20多年的报纸,现在报纸已发黄,但油墨的清香依旧,从最初的收集、收藏纸质版到电子版,并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这些年来,相继参与了集团公司建厂35周年、55周年《公司志》的撰稿、编辑工作,上海世博会、几届“兰洽会”、产品订货会的筹备、参展,制作《镍都实业公司画册》等,在诸如此类的工作过程中的确有不少的资料是来源于贵报。尽管日常工作繁忙,但仍不忘拿起手中的笔,为“心上人”添花。自己在为报纸积极写稿的同时,还不断为扩大报纸的覆盖面和经营做绵薄之力,在每年报纸订阅期,积极推荐,并在企业所在地的图书馆书面写信建议作为西北重要的有色工业、能源化工基地,增订《中国有色金属报》等报刊的推荐理由,使图书馆新馆有了自己钟情的一份报纸。记得调任镍都实业公司宣传部主任、企业文化部主任岗位后,公司有两个下属的原料、市场信息部门,还为他们申请经费订阅了贵报,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国际、国内镍、铜有色资源开发、了解市场走势、获取相关资讯等,深受好评。前几年,一家改制企业的几十万元的设备需尽快处理,单位的一位副总找到我,让我通过媒体找个卖家,我首先想到了“娘家报”----《中国有色金属报》,电话联系报社相关部门,晚上加班整理相关资料,第二天上班发出电子版,后发的发票,很快在贵报二版刊发,并收到了用特快专递寄来的5张样报,广告刊发一段时间后,报社又在其它版面免费刊发了一次,最终设备找到了买家,交易成功。这又一次让我感到了“娘家人”的真诚、温暖。
近三十年来,报社的领导、编辑老师虽谋面较少,但在电话或网络的交流中,让我的确有一种“家”的感觉,备感温馨。多年来,在宣传企业的同时,是包括《中国有色金属报》等多家媒体在我的成长路上成就了小小的我,不胜感激。从企业最基层的技术员、工段长、成本统计员干起,到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团委书记、机关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镍都实业党委宣传部主任、企业文化部主任、综合管理部主任等等,自己相继在《科技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曲艺》、《党的建设》、《云南日报》、《甘肃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西北信息报》等中央、省、市级70余家新闻媒体刊发新闻、文学、摄影、刊头设计等作品8000余篇(幅),曾被数家媒体、单位评为“十佳优秀通讯员”、对外宣传报道先进个人、投稿竞赛一等奖、优秀特约记者等。现在我已是《中国化工报》、《中国矿业报》、《现代物流报》、《甘肃经济日报》等10多家报社、电台的特约记者,仅新闻、摄影方面的获奖证书已有好几十本了,这些与贵报等媒体的功绩可谓功不可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动,对《中国有色金属报》这份恋情将依旧。
毋庸置疑,文化是旗帜,是形象,更是力量。企业要长远发展,基业长青,需要内部凝聚力;企业要赢得市场,赢得尊重,需要形象感召力;企业要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需要社会责任感; 中国作为世界有色金属产量第一大国,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 面向未来,更要树立民族企业的良好形象,归根到底是要着力提高文化的感召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有色金属报》等媒体的一份担当。
走进《中国有色金属报》30年来,我为贵报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为贵报的每一次创新变革而叫好,为贵报领导的锐意进取、记者编辑们的爱岗敬业而感动,为自己是贵报的一名老通讯员而自豪。三十而立,现如今的《中国有色金属报》犹如一位风韵迷人的少妇,成熟庄重,为业界平添了一份神韵。
三十载艰辛办报路,三十年成就辉煌史。值此《中国有色金属报》30岁华诞,作为相知多年的老朋友,热切希望《中国有色金属报》继续发挥有色主流媒体的作用,播好“有色声音”,讲好“有色故事”,唱好“有色大戏”,助推“有色转型”,传递好正能量,勇于担当,在不断提升行业美誉度的同时,在为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地作用。
衷心祝愿《中国有色金属报》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