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不再“稀” 取消关税成雪中送炭

2015年04月27日 9:8 491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稀土行业上市公司2014年财报披露显示,由于稀土产品价格波动下行和行业的整合等因素,去年,中国稀土行业首次出现普遍亏损,市场前景令人担忧。
  近日,国家财政部发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于5月1日起取消稀土、钨、钼等产品的出口关税,并对铝加工材等产品出口实施零税率。据了解,此前我国对出口的稀土产品征收15%至20%的关税,并且只有拿到出口配额的企业才能出口。
  受稀土出口关税取消的影响,当日稀土概念股集体爆发,其中,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广晟有色、五矿稀土等股票均出现大幅上涨,截至下午收盘,北方稀土涨停。
  随着稀土行业的加速整合,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影响,稀土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有望在今年得到好转。
  稀土不再受宠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近日发布消息称,通过对全国18家重点稀土企业2014年的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这些重点企业去年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
  该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18家重点稀土企业2014年销售收入较2011年、2012年、2013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2014年销售总收入259.59亿元,同比2013年下降21.12%,较2012年的375.6亿元下降了30.89%,较2011年的625亿元下降了58.47%,创近四年新低。同时,净利润获得也从2011年的147.35亿元,2012年的80.58亿元和2013年的30.89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总体亏损。
  据了解,上述被列入统计的18家重点企业包含各类子公司、分公司共计74家,其矿产品产量占全国矿产品总量的90%以上,冶炼分离总量的78%以上,金属总量的72%以上,可反映出中国稀土行业的现状。
  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的2014年财报披露显示,受到稀土产品价格波动下行和行业的整合等因素的影响,去年稀土不再受宠,行业首次出现普遍亏损现象。
  供求关系成价格低迷主因
  稀土市场首现普遍性亏损,究其原因是价格低迷,那么造成价格低迷的“元凶”又是谁?
  “供求关系。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就是供大于求,非法开采还没能够得到根本遏制。违规生产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近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稀土价格的下滑主要是下游需求不旺造成全年价格萎靡。尽管2014年11月之后稀土价格出现一定程度反弹,但作为国内代表性的稀土公司“五矿稀土”和“北方稀土”都对去年全球经济增长表现得相对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供需问题也遭到各界“吐槽”,表示因下游需求不旺盛,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不到销售运营,堆积起来后造成资金等各方面的断层,从而有商户靠降价来“吐货”,造成稀土行业价格低迷。
  而稀土价格的急速走低还要追溯到2010年初,据媒体爆料,当时甚至有行业龙头企业不得不以停产方式寻求保价。与此同时,稀土行业内私挖乱采、非法走私等乱象也愈演愈烈,这种乱象严重挤压了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非法开采也给正规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冲击,导致稀土行业市场价难以提升。
  此外,受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影响,2014年我国稀土行业运行困难加大。2014年以来,由于我国稀土行业大事不断,导致价格极不稳定,大部分稀土品种价格筑底,一些产品猛跌至成本线以下,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停产半停产面积不断扩大。
  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3月27日报价显示,氧化镝、氧化铽、氧化镨钕等主流品种价格较3月23日均有所下降。分析人士表示,价格下跌主要是因稀土收储时间推迟,导致市场信心不足,前期上涨获利的中间商开始出货,令稀土价格承压。
  稀土行业在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市场却并未有太大起色,而价格低迷最终波及企业的业绩。
  集团出手联合治理
  长期以来,分散混乱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稀土行业的发展,如果得不到治理,即使是放开出口后的中国稀土最终也将因供应无序而重回低价时代。为此,有关部门联合集团相继出台实施了多项政策文件,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进行综合治理。
  在稀土非法盗采方面,早在去年,江西赣州定南县从有关单位抽调了20多人组成矿山驻点监管队伍,将稀土原矿产品监管环节迁移到矿山车间,在稀土矿压榨期间实行24小时驻守,对稀土原矿成品生产实行全程监管。
  有了监控还需要有管理才能双管齐下,为稀土行业的投资、管理及授权范围内稀土行业的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由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和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下一步,三家股东单位将把整合后的稀土板块资产注入中国南方稀土集团,预计这项工作将于今年底前完成。
  去年初,稀土大集团组建方案获批,形成“5+1”稀土大集团格局,其中包括北方1家,南方5家。
  在稀土行业分散混乱局面的方面,中铝公司、中国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和中国五矿、广东稀土、中国南方稀土6家稀土大集团,于2014年组建方案已备案成为稀土行业的热门话题,这意味着稀土行业的规范化整合逐步开启。
  “6家大型稀土集团虽已完成备案,但对个别企业只是签订了整合意向书,没有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合作关系;个别牵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不力,个别被整合企业还存在抵触心理。”在近日工信部组织召开的重点稀土省(区、市)和企业工作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目前6家集团共整合了全国67本稀土采矿证中的66本和99家冶炼分离企业中的77家,剩余1本采矿证和22家冶炼分离企业也已明确整合意向或列入淘汰落后计划。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大型稀土集团为主导的行业发展格局。按照计划,2015年年底前六大集团将完成整合全国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的目标,业内人士分析称,稀土整合将使行业生产秩序得到改善,供给收缩预期上升,未来稀土价格有望迎来上涨区间,而稀土行业长期存在的“多、小、散”的局面或得到扭转。
  取消关税或抬升整体价格
  4月23日,财政部在官网对外披露,经国务院批准,自5月1日起,取消钢铁颗粒粉末、稀土、钨、钼等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对铝加工材等产品出口实施零税率,而在今年1月1日正式取消了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如今,维持多年的稀土出口关税也即将终结,两大政策的落实也表明支撑稀土价格的两大因素不复存在,国内稀土企业的效益将直接受影响。
  日前,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国务院取消稀土关税首先可能会使出口价格现有的水平有所下降。5月1日取消部分稀土产品的关税的同时,有说法称要增加资源税,而这个资源税(增加)可能会抬升整个稀土体制价格。
  此外,百川资讯稀土分析师杜帅兵也曾向媒体透露,稀土出口关税取消后,相当于稀土出口价格跌了15%—25%,稀土出口金额会大幅下滑。杜帅兵还表示,取消出口关税虽然影响出口效益,但也会整体拉低国际市场稀土价格,“国外稀土生产企业成本较高,会对其销售产生阻力,在国内稀土出口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对企业消耗库存是利好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出口关税政策取消的倒逼下,稀土资源税改革方案有望加快出台,调整资源税必然会提高稀土开采成本,稀土矿价上涨,稀土产品价格也会出现上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提高资源税也意味着私矿利润增加,不打击私矿提高资源税,就是变相鼓励了私矿开采。”
  “关税取消要伴随各种政策的推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化,比如打击私矿以及走私稀土等违法违规行为。”杜帅兵称,未来随着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国家会对国内稀土行业进行更全面的整治,“稀土出口资质将更多掌握在六大集团内,能对稀土供应市场和国内外需求市场更好地管控。”
  行业正逐渐回暖?
  据稀土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显示,受资源税调整、国家收储、稀土大集团组建加快等预期利好消息支撑,多数商家对后市还是抱乐观心态。
  自稀土大集团组建、打黑政策落实以来,稀土价格在2014年11月份筑底,加上2015年将收储的传闻,截至2015年3月中旬,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氧化镝报价涨幅超25%、氧化铽价格涨超50%。但由于下游需求不旺,难以支撑快速上涨的稀土价格,3月下旬开始,中间商开始调低报价对外出货,稀土价格指数由3月中旬的最高点151.4点下降至目前的141.5点,降幅为7.1%。
  不过,随着稀土价格指数自去年12月最低的133.5点回升至今年3月23日151.4点的高点,近期又小幅回调至140点左右。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在2015国际稀土产业研讨会上表示,2015年将是稀土价值市场回归的开端。
  稀土价格已跌至周期底部。专家认为,随着稀土打黑取得较好成效,生产秩序改善,供给收缩预期上升以及收储、资源税等政策预期升温,稀土价格在2015年上涨动力强劲。
  由此可见,在全行业出现首亏之际,稀土企业的重组也正在加快推进,行业正逐渐回暖的可能性大有存在。
  对此,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随着国家大集团的整合到位、深入,打黑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如打击非法开采,流通环节控制。加强对稀土回收企业规范化管理,整个市场应该是更好。也就是全行业的销售情况较去年会有所好转。”
  4月23日,财政部网站消息,国务院决定将去除多种金属产品的出口关税,自2015年5月1日生效。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