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交易所成交额已突破56亿 预计2015年达200亿目标

2015年04月20日 9:38 455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近年来,稀土产业布局较散,企业之间互相压价,稀土产业无序扩张、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2014年3月28日,包头市稀土产品交易所正式开盘运营。业内人士表示,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在探寻稀土产品价格定价机制方面可谓效果初现,这也将成为我国稀土行业未来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稀土行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包头稀土交易所开盘运营至今,成交额已经突破56亿元,而业内人士认为,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的潜力还不止如此,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取消配额 市场化运作迫在眉睫
  2014年12月3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包括稀土、钨及钨制品、钼等在内的8种货物,凭出口合同申领出口许可证,无须提供批准文件。公告的出台意味着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制度正式终结。
  然而,稀土业界对此消息的反应却没有想象中强烈。
  “稀土出口实行配额制度,真正的目的和出发点在于稳定稀土价格,维护国内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稀土业内人士表示,但这样的举措,却没能让国内稀土行业的乱象终止。近年来,我国稀土出口一方面配额用不完,另一方面走私、盗采猖獗,这也让稀土配额制度显得“名存实亡”。
  同样,这样的良好初衷也未得到国际方面的认同。
  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我国就按照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取消了绝大部分产品的出(进)口配额。到2014年,只有22种商品仍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稀土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入世,就要遵循贸易对等的规则。然而,我国对稀土出口实行配额制度,在世贸组织看来是违背规则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稀土行业探寻稀土交易市场化运作就显得迫在眉睫。”包头市稀土产品交易所总经理顾明坦言。在顾明看来,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为稀土行业谋划未来,提高我国稀土行业的竞争力、取得话语权,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三种交易模式为稀土产品定价找到突破口
  数据表明,一直以来,我国供应全球90%以上的稀土资源,却无稀土国际定价权。近些年,稀土产业无序扩张、不规范经营、恶性竞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产业发展雪上加霜,稀土本身的价值难以在价格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2014年3月28日,包头稀土交易所的开盘运营,被国内稀土业内人士视为迈出了规范我国稀土行业运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取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在交易所开盘运营之时,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国家稀土办公室主任贾银松就曾表示,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是一个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崛起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体系更完备的交易平台,对于规范我国稀土市场运营秩序、完善稀土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非常有利。
  这样的说法在交易所运营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包头市稀土产品交易所给出的权威数据显示,开盘运营一年,交易总额已达到56.25亿元。目前,开户入市的稀土行业上、下游企业及中间贸易商数量已达95家,覆盖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
  “从数据上看,虽然目前交易所覆盖面还不算大,但吸纳企业和贸易商的数量能说明稀土产品交易所的成立对于提高稀土产业集中度是非常有利的。”顾明说。
  目前,稀土交易所共有网上商城、现货竞价交易、现货挂牌3种交易模式。通俗地说,作为稀土上、下游这些真正在从事稀土的企业来说,既可以在交易平台上买卖原料,也可以从交易平台上买卖下游产品。此外,在交易平台,参与企业还可以进行竞价交易,谁给的价格合适,就和谁达成买卖意向。普通人可以申请进入交易市场,和炒股一样,随时关注稀土价格走势,买进卖出,获得利益。
  “通过运营实践表明,这样一个由三种交易模式构成的交易平台,是一个立体、多元、完整的交易平台。在交易平台上,不仅要有参与者来活跃市场,更要有实体交易商对稀土价格进行整体把控,避免价格出现虚高以及波动过大的情况,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对交易平台今后扩大规模非常有利。”顾明说。
  扩大规模 产业聚集效应正在形成
  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的潜力远不止50个亿。在业内人士看来,开盘运营头一年,包头市稀土产品交易所在制定规则、运营管理等方面都颇费心思,目的是为今后扩大交易规模、更高地提升产业集中度奠定基础。
  “明年,包头稀土交易所将继续召开推介会,吸纳更多贸易商和企业参与交易平台的运营。2015年,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预计达到交易额200个亿的目标。有良好的交易规则规范行为,如果再将参与其中交易的企业和贸易商成倍地发展下去。那么,国内稀土指数、甚至是国际稀土指数的诞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顾明说。(记者 徐忆 摄影 祝家乐)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