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者行远 思者常新 孜孜耕耘奉献稀土事业
——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黄小卫教授
2015年03月15日 14:53 19813次浏览 来源: 科技日报 分类: 稀土
2014年10月16日晚,央视1号演播大厅灯火辉煌,由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承办,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中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颁奖典礼正在隆重举行。现场领奖的杰出工程师中,有一名身着粉红色礼服的女工程师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黄小卫教授。面对采访,黄小卫微微表露出一丝紧张、腼腆和拘谨,但谈到她的事业、她的团队,她的眼中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坚守,为稀土事业奉献青春
1983年从中南大学毕业后,黄小卫教授即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师从张国成院士,致力于稀土冶金行业的发展。一直奋战在稀土科研生产的第一线,其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的稀土矿山和企业。
黄小卫就职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机构。上世纪80年代,在张国成院士的指导下,她完成了“用P204从硫酸体系中萃取分离稀土新工艺”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86—1990年该专利技术相继转让给哈尔稀土材料总厂、原包钢稀土三厂(包头稀土高科),核工业部包头202厂等企业,建立了5条生产线。随后,她又主持完成了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第三代硫酸法冶炼工艺的产业化推广,该工艺现已成为包头稀土精矿的主流冶炼工艺,占包头稀土精矿处理量的90%以上,为包头稀土精矿冶炼分离技术的提升、北方稀土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本世纪以来,黄小卫组织团队完成了国家973课题“电解还原法制备高纯氧化铕工艺和设备的研究”,2001年在甘肃稀土公司建成年产18吨高纯氧化铕生产线,产品纯度大于5N,消除了锌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近年来,针对稀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黄小卫带领团队陆续开发了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技术、低碳低盐无氨氮分离提取新工艺等高效清洁技术,并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从源头消除氨氮废水的污染,而且实现盐及CO2的循环利用,大幅度降低消耗和成本,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0多年来,黄小卫教授一步一个脚印,收获了累累硕果。然而,面对成就,她始终很淡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干一行、爱一行,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更重要的是有坚定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份对事业的忠诚和30年如一日的坚守,让黄小卫最终成长为中国稀土冶金行业的领军人物。
执着,将创新技术转化生产力
稀土技术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虽有万般险阻,我自一心求真”,凭着这份一往无前的执着,黄小卫和她的团队解决了多项稀土冶金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命源泉。为引领稀土行业绿色革命,黄小卫和她的团队始终将创新作为第一要务,不断磨砺,直至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稀土行业的氨氮废水污染问题,黄小卫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具有原始知识产权的“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工艺”,打破了氨水或液碱皂化有机相萃取分离稀土的传统方式,从源头消除了氨氮废水污染问题,材料成本下降45%以上,相关技术已转让给10多家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每年减排氨氮或钠盐废水上百万吨。该成果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节能减排重点应用示范技术。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开发了低碳低盐无氨氮分离提纯稀土新工艺,稀土冶炼分离过程产生的盐、二氧化碳得到高效循环利用,该专利技术入选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稀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加快推广技术,已在中铝广西国盛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3000吨稀土氧化物的示范生产线。
针对离子型中重稀土矿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黄小卫团队提出了离子型稀土矿高效清洁提取技术,开发了钙/镁盐协同浸取-稀土浸取液无氨氮富集回收的全新工艺,突破传统的离子型稀土矿硫酸铵浸出-碳酸氢铵沉淀富集工艺,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大大减少了氨氮废水的产生,实现清洁生产。该专利技术正在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离子型稀土矿高效清洁提取示范生产线。
截至目前,黄小卫带领团队已在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绿色分离提纯等方面取得的多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转让给几十家大中型稀土企业推广应用,推动了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绿色环保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了稀土资源回收率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协作,打造能战斗、甘奉献的高素质团队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为了稀土事业的发展,黄小卫教授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创新能力、敢打敢拼的团队,用乐观直率、平易近人的性格凝聚团队,用果断坚定、隐忍顽强的意志影响团队,用合作贡献、价值认同的目标带领团队。
说起自己的团队,黄小卫教授由衷的感到自豪,这里既有和自己一起奋斗走过来的同事,又有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他们是自己思想最迅速的执行者,又是自己灵感的激发者。团队中有教授级高工5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及在读研究生20余名,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生力军。在她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攻破了一系列稀土冶金工艺难题。现在,许多团队成员已经在学术研究上独当一面,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人获得了“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西城区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未来,黄小卫教授将带领她的团队瞄准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及稀土的高端应用等重大国计民生需求,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勇攀高峰,进一步提高稀土冶炼分离技术水平和稀土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巩固在世界稀土冶炼分离领域的领先地位,为稀土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稀土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动我国由稀土生产大国向稀土科技和产业强国转型,实现稀土强国之梦,为“中国梦”助力添彩。
人物链接:黄小卫,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中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至今。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冶金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先进稀土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及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家组成员,“十二五”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先进稀土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常务编委等。30多年来,黄小卫教授一直从事稀土矿冶炼、稀土分离提纯和稀土化合物材料的研究、工程化开发及推广应用,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1项(国外专利1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40余篇;是目前包头稀土矿普遍采用的第三代酸法冶炼工艺的第二完成人,是获得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酸性磷类萃取剂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工艺的第一完成人。(洪军)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