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不断提升竞争力

金川集团化工厂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2015年03月06日 10:27 46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镍资讯   作者:

  在2015年刚刚打开新一页的时候,金川集团公司化工厂和化工人一次又一次站上了金川的领奖台,“先进单位”、“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管理成果一等奖”、“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职工技术创新技术能手”……化工厂满载而归。
  化工厂也获得过不少国家级技术奖励、坐拥大量知识产权,仅“冶炼制酸尾气洁净化技术与装置创新”一项,就为金川集团和化工厂赢回了首个“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也创造了甘肃省首次在全国职工优秀成果评选中摘取荣誉的好成绩。
  这背后的支撑值得思索。
  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充分凝聚职工智慧的做法正是金川集团化工厂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正如化工厂党委书记许永武所言:“强烈的创新精神、浓厚的创新氛围、健全的创新制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化工创新文化。”


  健全制度 激发创新热情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严格的环保规定和不断升级的环保标准已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挑战。在金川集团,化工厂除为冶炼生产及周边地区提供化工原料外,另一重责就是承担公司的冶炼烟气回收、污染物达标治理和节能减排。?
  压力不言而喻。
  金川集团化工厂生产计划室主任史万敬说:“因为处于公司整个主流程产业链的末端,我们要承受来自上游工序、环保和自身安全生产三重压力,自己不努力就不可能化解。”
  如果将职工比作五指,那么在技术创新的路上,只有充分凝聚全体职工的智慧,形成合力,握指成拳才有更大作为。
  在金川集团化工厂劳模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宣传板上,可以看到厂长孙治忠留有这样一句话:“整合创新力量……最大限度把蕴藏在职工中的创造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创新需“才”。金川集团化工厂从破除束缚创新发展的障碍着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强化创新成果同生产对接、同职工收入对接,为给职工搭建创新平台,形成了有利于出创新成果、优化生产工艺的新机制。分指导类、奖励类、考核类制定了职工创新指导方案、创新基金管理制度、奖励办法、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制度体系,并分厂、车间、班组三级搭建不同创新平台。
  同时,成立厂专业技术委员会,为全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成果评审等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车间、班组则分别围绕生产系统难题难关、生产操作难题各自开展内容不同的创新活动,由技术室和工会为两翼分工协作,为全厂的技术创新工作服务,形成了网络化创新工作模式,在职工中积极评选“化工之星”、“创新能手”、“科技新星”并给予奖励,吸引更多职工投身创新活动。
  “怎么提高转化率……”
  “这都是与转化率有关系的……”
  这是2014年金川集团化工厂一次职工技术擂台赛上两名职工围绕主题展开的讨论。
  渠通方能水流。史万敬说,人的思维也是一样,只有渠道畅通,才能保证创新的好点子不断涌现,也能避免抱残守缺。
  从2013年起,化工厂便开始在硫酸一车间、硫酸三车间系统开展一季度一次的技术擂台赛,旨在整合两个车间的技术资源,广泛调动职工通过公开探讨、辩论拓展思路,寻找解决制酸系统“沉疴痼疾”的新“药方”。
  在擂台上没有论资排辈,没有层级区分,只要有想法、有依据都可畅所欲言。史万敬说:“没有人会介意我是哪个车间的,也不会有人介意我的思路会不会被别人占用而失去优势。”
  《三硫技术》是金川集团化工厂拥有最多知识产权的硫酸三车间一份流行多年的内部刊物,曾是硫酸三车间一个个成绩涌现的“阵地”。2014年,化工厂将其升级为厂级刊物,更名《硫酸技术》,扩大参与面,鼓励职工围绕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失误进行交流,或提出解决方案,或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转载自己学到的化工新知识。
  对此,化工厂的技术女将宋颖说,创新的灵感来自长期的积累,无论是参与讨论还是梳理问题,都是思考的过程,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习惯,而大家能拥有这样的成绩正是得益于此。


  发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推动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以劳模或职工名字命名,由劳模或职工领衔,以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攻坚克难为主的创新团队。现在化工厂共有2个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发射源”,对引领职工走进技术创新阵营、推动技术成果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川集团化工厂工会工作人员说:“我们每一个创新工作室都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有制度,有课题、有计划、有讲师,定期组织职工开展主题创新、技术交流和成果评定活动。”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技术市场领域最高的权威奖项,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一项科技活动。
  2014年11月,化工厂冶炼制酸尾气洁净化技术与装置创新成果荣获第七届金桥奖,也创造了甘肃省首次在全国职工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取荣誉的好成绩。
  这便是史万敬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果之一。
  “国家的硫酸尾气排放标准是不断提升的。”化工厂技术室工作人员说,“所以达标治理项目也不断更新与优化。”
  对此,史万敬劳模工作室针对7大硫酸系统脱硫剂传统使用方法存在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弊端,将冶金炉窑所产生的烟气制酸尾气达标治理列为技术攻关目标。
  史万敬边计算边说,之前利用烧碱来吸收二氧化硫的做法非常有效,但与环保系统最重要的经济运行性相违背,一个系统一天要用到80吨烧碱,费用高达20多万元。
  在对金川集团公司二次资源的调查中,化工厂发现湿法冶炼系统排出的碱性废水中具有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的成分,可作为复合吸收剂,使二氧化硫得到高效捕集。
  史万敬说:“这不仅能降成本,还能实现碱性废水资源化,以废治废,清理治理。”
  据统计,冶炼制酸尾气洁净化技术与装置创新项目的应用可使尾气处理量达每小时106万标准立方米,实现尾气全时达标和湿法冶金过程碱性废水资源化利用,每年可降低尾气处理费用1600余万元,并且此项成果在电力、冶金、煤炭等领域都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此外,在项目建设前,化工厂就充分考虑到了新增装置后的场地问题,所以大家便在脱硫装置的功能集成上下起了功夫,就这样,一套集配液、捕沫等8种功能于一体的高效装置诞生了。技术室工作人员说,一般的同类型装置大多只具有两种功能。
  在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管理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除鼓励创新外,还具有允许出错的宽容机制。史万敬说,这对保护职工尤其是新职工的创新自信与积极性很重要。


  坚持问题导入工作法 打破技术与管理瓶颈
  由于制酸系统作业环境中存在强酸、强碱、强腐蚀等因素,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指标的细小变化、一个操作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影响指标的波动,甚至造成人员伤害,设备、工艺事故和小范围的环境污染。
  2014年5月份以来,硫酸三车间全面开展了“问题导入工作法”,为车间及时解决系统存在的技术和管理瓶颈搭建了职工相互交流的桥梁,也为系统梳理问题打通了渠道。
  硫酸三车间负责人彭国华打比喻说:“技术攀升就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达到运行极限时也就没有了提升的空间。”
  问题导入工作法的实施也正是基于技术创新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难以再有突破、停滞不前的状况,以强化“问题意识”,克服岗位员工不敢提出问题、不善发现问题的现象为目标,通过转变思维,充分调动积极性,引领职工主动在生产、工艺、设备、安全、环保、党群等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固化、提炼成果,逐渐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岗位发现问题、在岗位解决问题。
  同时,为确保职工提出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并及时落实,避免推诿扯皮,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硫酸三车间建立健全了“问题导入工作法”考核机制,并在车间的绩效考核中予以兑现。
  车间为各生产岗位设计了问题导入工作法建议表,建立了问题填报、汇总、落实、评价、提炼、推广、汇编的机制,鼓励一线职工查找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班组和车间则对职工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安排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同时确定责任人,实行倒查、问责制。
  酸库岗位的班长陈玉胜说:“起初觉得很麻烦,可坚持下来生产中的棘手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也得到了‘实惠’,现在整理的建议册已经很厚了。”
  解决了金川集团70万吨硫酸系统净化酸性废水氟指标超标、净化新水消耗严重超标问题的“管、盯、调、均、稳、清、疏、控”8字先进操作方法就是“实惠”之一。通过相应的技术指标调整、操作方式优化及技术改造,硫酸三车间已成功将净化酸水中的氟指标控制在了标准范围之内,每年可节省生产新水费用120余万元。
  “现在职工新老断层明显,老职工有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彭国华,“他们一旦离开岗位,不仅是技术和经验的流逝,更是财富的流逝。”
  为此,硫酸三车间在发现、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对梳理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与汇编,并印发到各班组及岗位,作为班组及岗位人员的学习资料及对应问题处理范例。彭国华说:“这不仅便于培养新职工,出现同类问题也可随时对照解决,也是对人力资源的节约。”
  车间还根据职工提出的《操作规程》比较繁琐、难记忆的缺陷,将操作规程进行了浓缩,精编了可随身携带的《操作手册》。
  “解决问题是能力,提炼问题就是创新,专利形成的过程其实并不难。”彭国华说。
  在化工厂网络化创新工作模式中,厂、车间、班组三级创新阶梯创新内容虽各有不同,却又相互交叉。为此,化工厂通过技术室、工会两个部门分类对职工中形成的一些技术含量、效益效果较低的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技术创新进行了整合升级、集成推出,以期形成更多发明创造、专利、科技进步成果。
  史万敬说:“这就好比将苹果集合起来进行包装就会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责任编辑:杨翼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