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新材料主流应用市场的需求打开
2015年02月27日 8:34 4843次浏览 来源: 一财网 分类: 稀土
新材料被视为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已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列。根据工信部组织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新材料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总规模的目标,这意味着到“十二五”末,产业规模将是“十一五”末的3倍。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来自工信部的调研分析显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既面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专利、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又具备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而带来的重大机遇。
新材料产品种类繁多,仅工信部列出的《产品目录》收录的新材料产品就有400种。这些产品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
民生证券曾在一份研报中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促进和国防军工的飞跃,需要新材料发展的加速,现在各行业对新材料突破和生产有着旺盛且急切的需求,将牵引新材料扶持政策加码,新材料投资迎来机遇。
媒体报道,工信部正在加快重大专项论证步伐,研究建立碳纤维等新材料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财税、金融、保险等综合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按照计划,工信部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加快包括稀土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
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稀土因自身良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磁体、电池及金属合金、催化剂、化合物、陶瓷等众多领域。而在稀土材料下游应用中,钕铁硼材料占据近一半的比例。“稀土磁材,是稀土新材料很重要的一块,从性能上看,未来二三十年内没有比它更好的替代品,行业的成长空间比较大,再就是稀缺性比较强。”2月11日,一位长期关注金属新材料的券商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称。
百川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钕铁硼生产企业有200余家,年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近30家,基本形成了京津-山东地区、山西和宁波-浙江地区三大生产基地。包括中科三环(000970.SZ)等8家企业已先后获得了日立金属株式会社(下称“日立金属”)的专利许可,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在多家券商研报中,对稀土新材料尤其是钕铁硼为代表的稀土永磁材料的前景持续看好。他们认为,钕铁硼的市场需求有望随着空调、新能源汽车、风电等行业的发展而打开成长空间。
据了解,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风力发电、节能电梯、节能环保空调、新能源汽车、EPS等),另一类为传统应用领域,主要包括VCM、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手机、光盘驱动器等)。
就在近日,国内钕铁硼磁体产业的龙头中科三环对外公告称,该公司已经与日立金属签订《基本协议》,双方拟在中国境内设立以制造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为目的的合资公司。日立金属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IT及家电、工业、以及医疗、环保、能源等领域。
招商证券分析,预计未来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增的钕铁硼年均需求量在2万吨左右,复合增速为25%,“借道合资企业,中科三环有望快速切入这一领域,由于合资工厂产品并不受专利销售区域限制,同时考虑到国内生产成本和稀土资源优势,中科三环的‘中期成长瓶颈’得以打开”。
前述券商还表示,现在稀土价格逐渐回暖,政府对稀土的管控,正从贸易管制转到国内大集团优化,以及打击黑色稀土产业链,“稀土价格向好,使得整个稀土行业盈利性是有保证的”。
不过,由于国内发展相关新材料的热度较高,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稀土新材料领域同样如此,后果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必然造成价格下滑。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企业凭借技术研发、资金、管理等优势,能够迅速占据高端客户市场,而把中国企业挤压到以“价格战”为主的中低端客户市场。
“2013年是中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的调整年,所有生产商经历了原料的上升和下降的冲击,应用领域的拓展面临困难。”钢铁研究总院朱明刚教授就曾建议,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利益链的适度平衡,继续推动稀土永磁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保证整个产业链的多赢局面。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