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色工业开启转型发展新模式
2015年02月13日 9:16 675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苏俊杰 李如西
在当前经济前景扑朔迷离、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全行业深陷困境的情况下,河南有色金属工业将如何度过当前危机,面对“新常态”又将开启怎样的转型发展之路?请听从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传来的声音。
河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四年来的五大变化
一是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从成倍增长转为缓慢增长,有色金属加工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2010年到2014年,全省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从517万吨增长到530万吨,增长2.5%。其中,电解铝从366万吨减少到338万吨,下降7.6%;铅从105万吨增长到134万吨,增长27.6%;锌从27万吨增长到28万吨,增长3.7%;氧化铝从957万吨增长到1237万吨,增长29.3%。
有色加工快速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产业。铝材从387万吨增长到901万吨,增长232.8%;铜材从46万吨增长到60万吨,增长30.4%。
二是骨干企业克难攻坚,顽强拼搏,战胜了危机。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价格连续下滑。国内有色行业特别是电解铝工业竞争异常激烈,产业西移的浪潮逐年高涨。2010年5月,河南电解铝成本仅电价一项,就比新疆高出5000元/吨,行业内常能听到“淘汰掉河南400万吨电解铝”的杂声。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河南铝工业并没有被吓倒,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迎难而上,主动进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装备,不断强化技术指标,持续提升运营管理,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截止到2014年,骨干企业没有一个倒下,尽管亏损还在延续,但河南的亏损增幅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的竞争力在缓慢回升,个别企业的竞争力甚至赶上了新疆的企业。
三是科技进步硕果累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4年来,河南有色金属行业新认定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并依托重点企业陆续建立河南省钼钨化学与应用、氧化铝清洁生产技术、高档电解铜箔、低品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金精矿综合回收、河南省金源矿业、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研究、高性能铝合金板带箔生产及应用、钨钼冶金等院士工作站。4年间,河南有色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河南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
四是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积极践行低碳发展。氧气底吹熔炼-液态渣直接还原、氧气侧吹熔池熔炼、“三连炉”、富氧闪速熔炼等国家重点节能低碳炼铅技术在河南省全面推广。目前全省重点铅生产企业粗铅综合能耗200公斤标煤/吨,铅冶炼综合能耗300公斤标煤/吨以下,两项指标均低于《铅锌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准入值。全省160KA以下的铝电解槽在河南省被淘汰。现有电解铝企业全部通过工信部《铝行业规范条件》审核,吨铝综合电耗平均13600kwh,低于《规范条件》13850kwh/t的达标值。
五是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金龙精密铜管集团投资1亿美元在美国建设的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竣工投产,成为金龙集团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重要体现。洛钼集团出资8.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北帕克斯铜矿80%股权,为集团发展提供国际化平台。神火集团积极淘汰关闭省内电解铝产能、实施“产业西移战略”。目前神火新疆80万吨电解铝、40万吨碳素和4×350MW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家生在论坛中表示,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处在向新常态转变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形势变化很快,外部环境复杂,随时都可能发生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来看,工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从国际上看,“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成为主要特征。以有色金属工业而言,产能过剩严重、创新动力不足和环保压力加大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但是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来看,有色金属工业作为基础工业、先导产业、朝阳产业的地位没有变。各种重大经济、社会和安全问题都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对此要充满信心。鼓励绿色消费、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培育新模式等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是一大利好。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均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具体阐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社会组织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赵家生对协会的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推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二是引导企业认清形势,在创新转型上下功夫,深化改革,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三是加强行业发展的调研,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顺应“环保、生态”的发展趋势,做好应对提升所需开展的各项工作。
药,治“病”救企
面对“病入膏肓”的企业,如何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新当选的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会长、万基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李跃民分享了其成功之道。万基控股是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铝深加工6大支柱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形成了较完善的煤-电-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主导产品涵盖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箔以及配套的阳极炭素、全石墨化阴极等整个铝产业上下游环节,2014年总资产达245亿元。李跃民任职万基控股时,公司持续数月巨额亏损,人心涣散,面临生死进退之间。真正是“内忧外患,举步维艰”。经过认真分析总结,查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李跃民对症下药,提出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主线,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以质量管理为基石,以安全管理为保障”的工作指导方针,在行业内对标学习,挖潜降耗,对停运的电解槽进行大修。对内实施承包经营,对外实施联合发展,先后与义煤集团、中孚实业、江苏峰业科技环保集团、中联水泥集团、广东香江控股集团等合作进行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有效盘活资产,实现了借力发展。通过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几个月来,该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已向好的方面转化,2014年9~12月同1~8月平均亏损数相比每月减亏1.04亿,多项产品单位成本均有大幅下降。
优化存量是河南铝工业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新当选河南省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院长刘伟分析认为,河南铝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保障程度低、电解铝电价成本过高、环保压力大等,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属于严重产能过剩产业,大规模新建产能的时期已经过去,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优化存量是未来一段时期河南铝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此,刘伟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富锂氧化铝铝电解节能技术及高导电电解质体系”、“新型稳流保温节能铝电解技术”、“选矿拜耳法技术”、“优质阳极生产技术”、“复杂原料生产碳阳极关键技术”、“炭素焙烧炉节能优化技术”等可促进企业优化存量、节能减排的新技术。
积极应对市场低迷,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豫联能源集团则是积极对外争取、调整运行方式、挖潜增效、节约开支,在确保公司稳定运行前提下,全力以赴,全面加快年产60万吨高性能铝合金板材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未来五年,豫联集团将把铝精深加工作为主要方向,全面加快高性能铝合金板材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消费市场开发;并以该项目为载体,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进军下游终端高附加值铝制品领域。同时,在保持现有电解铝产能不变基础上,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面提升公司在铝加工方面的科技创新水平;向上游延伸发展煤炭、电力,完善产业链。为尽早发挥加工项目经济效益,公司将利用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平台优势,继续开展与上海交大、中南大学等院企合作范围,建立博士流动站,引领研发新产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培养专家技术队伍,加快推动企业由传统铝电企业向国际一流的高端铝精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2014年全省804户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278亿元,同比增长7.04%。全省十种有色金属、铅、钼精矿产量占全国第一位,氧化铝产量全国占比下滑至第二位,电解铝下滑至全国第三位,铝材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河南有色金属工业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兄弟省区、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个性的一面。一是依靠投资拉动支撑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二是作为有色金属大省,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在减弱,但生产要素保障优势并没有丧失;三是新常态下内需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动力转换没有完成,但我省地处中原腹地,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四是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总需求不振,出口拉动减弱,但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依然存在,特别是通过转移替代扩大出口份额还有很大空间。五是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靠数量扩张和打价格战支撑的低层次竞争模式难以为继,但我们在电子商务、新材料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可能迎头赶上;在高铁、航空港、城镇化、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赢得商机。
河南有色金属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已经成立。继续做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咨询、市场分析等工作,发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引领行业和谐健康发展,是历史赋予本届理事会的重大责任。当前全国不公平电价政策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产业回归公平竞争指日可待。大浪淘沙,剩者为王。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磨难洗礼后的河南有色金属工业,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必将愈挫愈勇,重新焕发生机,创造昔日辉煌,成为河南工业发展的可靠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