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监管重点转向生产环节
2015年01月15日 10:10 4625次浏览 来源: 经济日报 分类: 稀土 作者: 李予阳
今年起,我国正式取消稀土出口配额管理。这一举措,既是应对WTO裁决的结果,也是构建更加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主动选择。
配额管理取消后,我国对稀土行业监管的重点,会更多地从出口环节转向国内生产环节。 从今年1月1日开始,我国正式取消实施多年的稀土出口配额管理。企业只需拿出口合同即可申领出口,无需再提供批文。一同取消出口配额管理制的还有矾土、焦炭、钨及钨制品、碳化硅、锰、钼和氟石。
取消配额事出有因
我国取消稀土出口配额管理事出有因。
出口配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出口商品的出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限额。长期以来,中国以仅占世界23%的稀土储量向国际市场供应超过90%的稀土产品。而同样拥有稀土等资源的一些国家此类产品出口量长期为零,却以低廉价格大量进口我国稀土等资源。稀土贱卖,价格一直与价值背道而驰,被称为是“黄金卖了白菜价”。考虑到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我国政府对稀土的开采、生产和出口各个环节同步实施了管理措施,实行了配额和出口关税管理。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我国政府通过综合管理措施保护环境、节约稀土资源的政策目标。
2012年3月,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曾以中国稀土、钨等占全球储量的比例较大,采取出口限制影响了各国相关产业发展为由,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2014年3月,世界贸易组织初步裁定我国对稀土、钨、钼等相关产品采取的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和出口限价措施不符合其相关规定。此后我国进行上诉,申明我们的政策目标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但世贸组织8月终裁依然做出了令人遗憾的结论,在认可中方对稀土采取的综合性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判定中方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尊重市场的主动选择
“要变坏事为好事。”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教授黄东黎说。一些地方和部门传统习惯上制定政策时只考虑自身领域利益,缺乏对我国已经是WTO成员并需遵守WTO规则的认识。而不管有关政策出于何种考虑,在WTO框架下,都必须按照有关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贸易摩擦中出现的问题,败诉方也必须执行有关裁决。在此过程中,需要提高的是利用规则进行博弈的能力。
此次我国取消稀土出口配额管理既是兑现入世承诺,是应对WTO裁决的结果,也是我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的主动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取消稀土出口配额管理以后,稀土出口主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一是减轻了稀土出口企业的负担,企业不需要再去争取配额;二是压缩了走私等非正常出口的空间,正常渠道出口的稀土量将得到提升,稀土产业发展将更加健康有序。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政策调整对市场影响不大。因为近年国际稀土市场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每年的配额都没有用完。目前国际稀土市场低迷,稀土产品的价格已经跌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取消稀土配额,对市场和产业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影响,长期的价格走势还是由供需决定。
而另一方面,自2013年以来,两轮稀土“打黑”成效正在显现,非法开采行为得到遏制,行业生产秩序有所好转。行业整合也进展积极,六大稀土集团组建预期升温。有关券商分析师认为,稀土行业已进入向上拐点,随着资源税调整、收储预期升温,将进一步推升国内稀土价格。
加强资源类产品发展战略
配额管理取消后,我国对稀土行业监管的重点,会更多地从出口环节转向国内生产环节。下一步,不论是出于环境保护,还是结构调整,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稀土等资源类产品的开采、生产、加工利用的管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资源类产品的发展战略仍需加强。
工信部稀土办副主任史瑞庭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技论坛上提出,将来要通过不断完善稀土行业管理机制,加大国家政策的实施、落实和执行力度,保护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使稀土行业走上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另外,对稀土进行深加工促进产业升级是稀土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稀土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不可缺少的关键原材料,高性能、高纯度和开拓新应用是稀土材料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干勇说。他提出,我国稀土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将来须重点开发关键技术,研制新一代稀土材料及低成本稳定批量制备技术,满足智能控制与探测等高端应用需求。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卢冠忠也表示,当前,稀土催化材料或催化活性组分,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并正向空气净化、催化燃烧、能源化工等领域延伸。下一步应该让稀土催化材料在环境治理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